中船七一七所:追光逐梦,智领深蓝!建议设立产业协同创新联盟







10月30日,“中船集团 智领深蓝”2025年国企开放日暨品牌宣传周武汉站活动,走进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一七所”)。数十位媒体记者,近距离感受这家有着六十余年深厚积淀的科研院所的红色基因、创新活力与责任担当,共同见证我国光电、导航、量子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
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技术铸就国之重器
七一七所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听党指挥、强军报国的奋斗史。回溯过往,1960年海军科研部舰船光学组成立,成为七一七所的前身,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与军工基因,奠定了研究所为国铸器的初心使命。
上世纪70年代初,响应党和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老一辈七一七所人告别城市繁华,辗转扎根宜昌宜都大山深处,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斗二十载,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山里的简陋厂房见证了他们攻坚克难的身影,也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时光流转,上世纪90年代初,七一七所迁入武汉光谷,在这片国家光电研究的前沿阵地开启了新的征程。从大山深处到科技新城,改变的是地理位置,不变的是忠诚报国的初心。六十余年来,七一七所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研制的系列光电、导航装备列装国之重器,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光电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中代代相传。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多年来,七一七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理论驱动创新,强化共性技术研究与基础能力建设,在光电、导航、量子三大领域实现核心器件自主可控,打通了从器件到组件再到整机产品的技术链与产业链。
激光陀螺,被誉为惯性导航系统皇冠上的明珠,是决定战机突防、舰船航行、导弹命中精度的核心器件。这颗巴掌大小的器件,集成了光、机、电等多学科尖端技术,其研发难度堪称光学制造领域的“珠穆朗玛峰”。超精密光学加工、超洁净装配环境控制、超低损耗谐振腔调整、超高真空管路实现等诸多难题,以及数百道串行工序带来的极低成功率,再加上严酷的技术封锁,让激光陀螺成为各国争相攻克的技术高地。
2012年,七一七所成立激光陀螺攻关小组,开启了为期十年的艰难攀登。这支由技术总指挥、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技工和新员工组成的团队,凭借忠诚敬业、敢打硬仗的精神,从零起步,埋头钻研。为攻克光胶技术难题,科研人员反复试验,甚至自行研发溶剂蒸馏提纯工艺,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光胶工艺体系;为实现超高真空管路技术突破,零基础的技术人员昼夜钻研,快速成长为行业内的“半个专家”;为确保谐振腔超低损耗,调腔人员凭借微米级的操作精度和追求极限的执着,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为控制洁净度,检测人员在显微镜下顶着强光数小时不间断观察,只为排查一颗可能影响精度的微小灰尘。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七一七所的科研团队走过了其他单位几十年的研发历程,全面掌握激光陀螺核心技术,建成一级精度激光陀螺批产线,技术与产能位居国内前列,使我国舰艇激光陀螺惯性导航设备技术指标追赶国外20年差距,实现与国际 一线供应商并跑。如今,激光陀螺已在海陆空各平台装备及无人机、高铁等民用领域广泛应用,成为七一七所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
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七一七所同样走在国内前列。自2012年布局该领域以来,研究所围绕技术链和产业链持续攻关,率先在国内成功研制量子重力仪/重力梯度仪,入选工信部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超窄线宽激光器、光学频率梳等全自主量子器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作为红外、激光领域的“国家队”,七一七所突破微米/亚微米级加工技术,研制的五轴、六轴光电等新体制光电系统填补国内空白,高端智能光电系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开发套件EINDK,实现AI技术与光电探测深度融合,在全国多项赛事中获奖。在天文导航领域,七一七所发展四代多型导航设备,服务国家安全并推广至商业航天星网建设;时间频率同步技术实现多项国内首批突破,支撑国家授时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研究所为先进制程提供光学解决方案,研制的高精度检测平台成功进入半导体晶圆检测领域,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依托核心技术优势,七一七所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其控股子公司武汉华之洋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凭借光电子、精密光机等技术优势,研制出国内首套获CCS船级社型式认可的船用光电取证设备。该设备可全天候实现目标搜索、捕获、跟踪及录像取证,测量目标地理位置与运动参数,广泛应用于海事运输、海上救助、海关缉私等领域,国内海事系统千吨级以上旗舰型舰艇均已装备。其光电产品搭载的电视、红外、激光测距、陀螺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拥有近两百项相关专利,经恶劣环境实战检验,具有可靠性高、维修方便的优势,可长期在海洋、陆地边境等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
服务国家急需,协同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彰显央企担当;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共筑创新生态。七一七所在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的同时,深度融入地方创新发展版图,以协同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两年来,七一七所先后承担十余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用硬核科技支撑国家战略实施。在服务国防建设的同时,研究所积极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量子重力梯度仪、半导体量检测用激光产品、绿色风电测风雷达等一系列产品,成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其中,系列激光测风雷达实现大范围、远距离高时空分辨率风场数据测量,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地方创新发展中,七一七所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所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建光子辐射与探测研究部,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头打造“中船-武汉”环汤逊湖光量子信息产业联盟,支撑船舶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武汉汤逊湖光量子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四大科技产业板块,打造“理论+技术+产业+资本”新发展格局。控股的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两家公司均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开放日活动中,媒体记者走进七一七所的科研实验室,近距离观摩激光陀螺、量子重力仪等核心产品,感受精密制造的“工匠精神”与协同创新的浓厚氛围。
此次“中船集团 智领深蓝”2025国企开放日活动,通过媒体的报道传播,让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到了七一七所六十余年来的奋斗历程与创新成就。
从大山深处的默默坚守到光谷新城的科技腾飞,从激光陀螺的艰难攻克到量子技术的前沿探索,七一七所以红色基因为根脉,以科技创新为羽翼,以责任担当为臂膀,在强军报国与服务国家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面向未来,七一七所将持续夯实六大基础技术能力,构建“顶尖光机、强势光电、优势量子、一流集成”的发展布局,锚定世界一流光电研究所的目标勇毅奋进,在光电、导航、量子等领域持续突破创新,为造船强国、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升级和国防现代化,让“陀螺之光”“量子之光”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聚力产业升级,多项政策建议助力行业发展
在开放日的专题研讨环节,七一七所相关人士结合自身科研与产业实践,围绕我国光电及半导体制造光学领域的发展痛点,提出几项政策建议,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第一,加强半导体制造光学领域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七一七所指出,光学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光学零部件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当前,我国半导体制造光学领域存在统筹协调不足的问题,各单位能力信息不透明,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
对此,七一七所建议,国家应加强该领域的统筹协调,借鉴“两弹一星”集中攻关模式,全面梳理全国技术与制造能力,明确各单位优势与短板,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难题。具体而言,可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协调平台,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与能力评估,根据各单位特点合理分配研发任务与资源,避免重复研发;鼓励优势单位开展合作,形成攻坚合力,提升我国半导体制造光学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加速技术突破进程。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七一七所深刻认识到,我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光学零部件等技术领域起步较晚,与国外仍存在差距。
七一七所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方面,设立专项研发资金,为科研项目提供稳定保障;在政策方面,对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倾斜;在激励方面,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团队和个人予以重奖,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强化人才培养引进,夯实科技创新根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尽管七一七所拥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但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需求,我国高端科技领域人才储备仍显不足,尤其是半导体制造光学、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专业人才稀缺问题突出。
七一七所建议,国家应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培养方面,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的设置与投入,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在提升方面,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与技术培训,帮助现有人才及时掌握国际前沿动态;在引进方面,制定更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工作,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四,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构建良性发展生态。产业协同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中,光学零部件制造、芯片制造等环节紧密相连,只有各环节协同发力,才能推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七一七所建议,国家应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设立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沟通合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共同攻克产业发展难题;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参与方权益,提高企业协同创新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
七一七所建议,优化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机制,加大对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的国家财政投入,缓解其“自养自足”的压力;针对量子技术等进入“无人区”的前沿领域,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重大技术探索与产业孵化,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技术优势无法转化。
完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适配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的考核标准,充分考虑其兼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及产业孵化的多重任务特性,避免套用普通企业的考核模式,减轻科研与经营双重压力。
强化全国上下“一盘棋”的统筹协同,打破部委、机构间的壁垒,将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纳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规划体系,推动跨领域、跨部门资源共享与协同攻关;借鉴集中力量模式开展研发工作,集中资源突破半导体、量子技术等关键领域瓶颈。
推动政产学研用融深度贯通,构建一体化协同机制,打通技术研发、应用场景、市场推广、资本支持的全链条,为科研院所的先进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助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科记汇,资深财经媒体人创办,财经报道先锋,年阅读观看量数亿。关注研究重大财经动态、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发展历程,报道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关键发展节点。内容同步数十家网络平台。欢迎提供报道线索和采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