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领深蓝见硬核,沪东中华与上船院解码中国船舶力量
10月28日,"中船集团 智领深蓝"2025年国企开放日暨品牌宣传周上海站活动走进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简称"上船院")。
数十位媒体采编深入造船车间与设计实验室,近距离感受LNG船"皇冠明珠"的制造精度,见证绿色智能船舶的设计创新,在钢铁与数据的交响中,读懂中国船舶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密码。
作为中船集团产业链上的核心力量,沪东中华的建造硬实力与上船院的设计软实力形成共振,共同书写着"国之重器"的新时代答卷。
沪东中华:27年铸剑LNG船,铸就产业链"链长"
在长兴岛的沪东中华厂区,第五代"长恒系列"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的巨大船体静静矗立。液货舱内部,空间相当于10层楼高的厂房,踏入这座低温"城堡"。特殊处理的殷瓦钢壁,厚度0.7毫米,构筑起LNG船的核心屏障,见证着沪东中华27年的技术突围史。
LNG储运装备,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建造难度堪比航母。一艘LNG船的围护系统包含300多万个零部件,涉及流体力学、低温材料、自动控制等数十个专业领域,曾长期被少数国家技术封锁。1998年至今,沪东中华从零起步,逐步突破殷瓦焊接、低温绝热等核心技术,实现了从第一代到第五代LNG船的快速迭代,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能同时建造NO96型和MARKIII型围护系统的船企。
2025年是沪东中华的"丰收年"。10月15日,为中化石油建造的"远海奋进"轮交付;仅两天后,为中国海油建造的"绿能星"号签字交船,创造了3天交付2艘LNG船的行业纪录。10月23日,卡塔尔能源项目的"米赫泽姆"号和"东沙尼"号同日命名,这已是该项目交付的第8艘和第9艘船舶。10月中旬,3艘LNG船同日出坞的壮观场景刷屏行业,显示了"中国造船速度"。截至目前,沪东中华年内已交付11艘民品船,LNG运输船交付量有望创8艘历史新高,生产排期已排至2030年。
在沪东中华展示中心,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新中国第一批金属国徽、马勒船厂时期的纪念刊物、历年产品画册,诉说着企业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而新一代LNG船模、低碳技术专利证书、国际行业奖项,显示着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
沪东中华在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布局,已实现LNG装备"小型大型超大型、远洋近海内河、陆地到海洋"的全覆盖,从运输船到加注站,从海上装备到陆地储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海上LNG产业链"链长"。
数字化转型正为这艘"造船巨轮"注入新动能。在数字指挥中心,通过数字漫游可全方位了解厂区布局与生产动态。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数字化平台已覆盖设计、生产、管理全流程,不仅将建造周期缩短15%以上,更使焊接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第一艘国产LNG船到全球最大型LNG运输船,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参与者,沪东中华用27年坚守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全国劳模秦毅入选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正是这家企业技术实力的生动缩影。
沪东中华将继续以智领深蓝为指引,在超大型LNG船、低碳燃料船领域持续突破,守护国家能源运输安全。

上船院:设计创新领航,勾勒绿色智能航运蓝图
如果说沪东中华是"大国重器"的锻造者,上船院则是中国船舶工业的"智慧大脑"。在这家拥有六十余载历史的设计单位展厅里,一艘艘船模串联起中国船舶设计的进化之路——从传统散货船到智能集装箱船,从燃油动力到氨燃料驱动,每一处细节都标注着行业变革的方向。
作为中船集团旗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总体设计单位,上船院的市场表现堪称亮眼。2024年,其新船设计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2.5%;2025年前三季度,承接新船设计订单达254艘(5000GT以上),创下近十年历史新高。这背后,是其覆盖散货船、集装箱船、液货船三大主力船型及海工船、工程船等特种船舶的全谱系设计能力,离不开对绿色低碳趋势的精准把握。
"双碳"目标下,上船院已构建起从节能优化到零碳燃料的全维度技术体系。9月交付的14600载重吨绿色环保型重吊多用途船"ELISE"轮,采用双燃料主机与甲醇燃料预留设计,能耗及排放指标大幅优于同型船舶,正服务于全球最大海上风力涡轮机运输项目。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的开工建造,该船配备350立方米氨燃料储罐,以氨为燃料时能效设计指数(EEDI)低于基线约94%,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获第五届"上海设计100+"大奖。
在汽车运输船(PCTC)领域,上船院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20多年前还属小众的船型,如今已成为该院的王牌产品:装载量从数千车跃升至10800车的历史新高,全球首艘LNG双燃料电池混动3600车PCTC、为上汽集团量身定制的9500车甲醇燃料预留PCTC"安吉茂盛"号相继问世,成为守护"国轮国造、国货国运"战略的核心力量。此外,64000吨LNG重整制氢散货船、50000立方米氨燃料加注船等四款新船型均获国际船级社原则性认可,进一步丰富了绿色船型谱系。
智能升级是上船院的另一张"王牌",2019年成立的"智能船舶创新实验室",已成为自主船舶技术研发的核心阵地。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营运支持系统(DOSS),实现了船端、岸端、移动端的一体化管理,可为船队提供能效、碳排放、设备运维全生命周期服务。今年9月下水的可自主航行纯电集装箱船,搭载DOSS系统实现了实时视觉感知、航线自主规划和岸基远程遥控,展现了智能航运的未来图景。
AI技术正重塑船舶设计流程,上船院打造的"三维一体化设计模式",实现了船体、机电舾多专业协同设计;"一模多用"技术使某散货船全船结构有限元分析工时降低60%。"艾婉""艾睿"等数字员工的应用,已覆盖船型生成、性能仿真等关键环节,形成"数据驱动—智能赋能—迭代升级"的闭环。标准化中心机房与混合云数据中心的建成,夯实了数字化发展的基础。
从黄浦江畔到深蓝海洋,沪东中华的钢铁熔炉与上船院的设计蓝图,共同构筑起中国船舶工业的硬核实力。在"智领深蓝"的征程上,这两家企业正以建造与设计的协同之力,推动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加速迈进,让"中国船舶"的名片闪耀全球航运舞台。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科记汇,资深财经媒体人创办,财经报道先锋,年阅读观看量数亿。关注研究重大财经动态、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发展历程,报道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关键发展节点。内容同步数十家网络平台。欢迎提供报道线索和采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