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知行:”双市第一股”光环难掩亏损痼疾
2025年10月19日,文远知行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距离登陆港股仅一步之遥。若此次发行计划顺利落地,这家成立8年的自动驾驶企业将成为首家同时在纳斯达克与港股上市的Robotaxi公司,以"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架构填补赛道资本版图空白。从2024年10月纳斯达克挂牌成为"全球Robotaxi第一股",到如今加速推进港股上市,文远知行的资本动作始终领跑行业,不过,光鲜履历背后,持续扩大的亏损、缩水的市值与激烈的赛道竞争,正使其陷入"融资续命"与"价值兑现"的两难困境。
牌照壁垒与业务增长
尽管基本面承压,文远知行仍凭借全球化合规优势与核心业务的短期爆发,为港股上市构建了基础叙事,成为其吸引投资者的关键筹码。
政策合规与资本路径的先发优势尤为突出。作为全球唯一旗下产品同时拥有7个国家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其合规壁垒在2025年持续加固:7月斩获沙特阿拉伯首张自动驾驶牌照,9月拿下比利时联邦级L4测试资质,业务覆盖范围从中国、美国等传统市场延伸至中东、欧洲新兴区域。这种全球化布局恰好契合港股市场对跨国科技企业的估值偏好,而证监会备案与港交所聆讯的高效推进,更印证了监管层对其商业模式的基础认可。资本层面,公司通过美股上市募资4.585亿美元,叠加Uber 1亿美元追加投资与Grab的股权投资,截至2025年二季度,账上现金储备仍达58.386亿元,为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提供了缓冲空间。
核心业务的短期增长形成业绩亮点。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达1.27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Robotaxi业务表现尤为抢眼:营收4590万元,同比激增836.7%,占总营收比例升至36.1%,创下2021年以来单季度新高。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东市场的规模化投放——阿布扎比Robotaxi车队规模自2024年以来增至3倍,服务覆盖近一半核心城区,沙特利雅得试点也已切入机场等高流量场景。技术降本方面,联合联想、NVIDIA发布的HPC 3.0计算平台实现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下降50%,为后续规模化运营奠定基础。多业务线协同同样取得进展,Robobus在新加坡开启纯无人运营,无人物流车获广州测试牌照,智慧环卫业务首进中东市场,形成"客运+货运+环卫"的多元布局。
安全运营积累的行业口碑构成隐性资产。截至2025年二季度,文远知行自动驾驶车辆已实现超2200天安全运营,L4级测试里程突破4000万公里,未发生重大责任事故。这种安全记录在自动驾驶行业尤为珍贵,不仅为其获取更多市场准入资质提供支撑,也成为与Uber、奇瑞等合作伙伴深化绑定的重要依据。
股价大跌与盈利困境警示
与局部亮点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文远知行的经营基本面持续恶化,美股市场的表现已提前为其港股上市蒙上阴影,投资者对其"烧钱换增长"模式的质疑日益加剧。
股价与估值的大幅缩水成为最直观的信号。2024年10月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文远知行股价曾两度熔断,最高涨幅达27%,收盘价16.55美元,总市值约44.91亿美元;但截至2025年10月14日,其美股股价已跌至10.62美元,市值缩水至30.22亿美元,较上市首日蒸发近33%,2025年年内跌幅超28%。更值得警惕的是与同行的估值差距:晚一个月上市的小马智行,2025年股价累计上涨超34%,市值达68.54亿美元,是文远知行的两倍多。这种分化不仅源于市场对个体表现的评判,更折射出自动驾驶赛道估值逻辑的转变——单纯的技术叙事已难获认可,盈利前景成为核心考量。
亏损扩大与收入波动的矛盾持续加剧。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已陷入连续四年的亏损泥潭:2021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达10.07亿元、12.98亿元、19.49亿元和25.17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超68亿元。2025年二季度虽实现营收同比增长,但经调整净亏损仍达3.01亿元,同比扩大72.2%,亏损幅度未见收窄迹象。令人担忧的是收入端的疲软趋势:2022年营收达到5.28亿元峰值后,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下滑至4.02亿元、3.61亿元,降幅分别为23.86%和10.2%,2025年二季度的短期增长尚未形成可持续性支撑。这种"增收不增利"且收入波动的表现,暴露了业务扩张的脆弱性。
毛利率与费用率的失衡揭示盈利本质。尽管公司提及毛利同比增长40.6%,但未披露具体毛利率数值,结合此前数据推测,2024年毛利率已从预期的40%以上降至18.2%,而同期费用却从2023年的17.25亿元增至22.84亿元,费用率远超毛利率水平。核心原因在于行业刚性成本难以压缩:一方面,L4级技术研发需要持续投入,2025年二季度仅员工薪酬福利增加就构成重要支出项;另一方面,车队扩张带来的车辆采购、维护及场地租赁成本居高不下,而Robotaxi单车日均利用率尚未达到盈亏平衡临界点(行业普遍认为需达30单以上,其公开数据远低于此),规模效应难以释放。
竞争、布局与模式,三重桎梏
股价与业绩的双重压力背后,是文远知行在竞争格局、全球化布局与盈利模式上存在的深层隐忧,这些问题并非短期融资所能解决,更可能成为制约其港股上市后发展的核心瓶颈。
在国内市场,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的"同门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两者均聚焦L4级赛道,收入规模相当,同时启动回港上市计划,但小马智行凭借更快的技术迭代速度占据优势——其第七代Robotaxi已量产200余辆,累计测试里程超200万公里,车辆总数突破500台,预计年底超1000台,而文远知行的车队规模数据始终未公开。外部环境更具颠覆性:特斯拉"端到端"技术路线引发行业变革,传统车企加速自研智能驾驶系统,文远知行既面临科技公司的技术迭代压力,又需应对主机厂的生态挤压,市场份额争夺日趋激烈。与此同时,自动驾驶行业融资环境遇冷,2025年三季度无人驾驶指数累计下跌3.49%,资本对赛道的耐心正在消退。
尽管文远知行称在全球11个国家30个城市开展运营,但核心市场的实际运营质量堪忧。国内市场受政策试点范围限制,Robotaxi运营仍集中在少数城市的特定区域,尚未实现跨城联动;海外市场虽有牌照优势,但具体数据披露模糊——阿联酋市场的日单量仅提及"持续攀升",新加坡合作刚启动,欧洲市场仍处于测试阶段,缺乏订单转化率、用户留存率等关键指标。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扩张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在单一市场形成密度优势,与小马智行聚焦核心城市提升车队密度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更无法支撑起可持续的收入增长。
核心的Robotaxi业务虽实现收入激增,但仍依赖政策补贴与合作伙伴的流量倾斜,自主获客能力薄弱。与Uber的"固定费用+营收分成"模式虽能带来短期收入,但固定费用的设置压缩了利润空间,且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存在供应链风险。其他业务线的支撑作用尚未显现:自动驾驶小巴与货运车虽有数千辆意向订单,但转化周期长、交付不确定性高;曾被寄予厚望的环卫车业务,2024年后未再披露盈利数据,其规模化能力存疑。更关键的是,公司始终未明确盈亏平衡的核心指标,如需要投放的车辆数量、达到的日均订单量等,导致投资者对其长期盈利前景缺乏信心。
对于文远知行而言,港股上市无疑是拓宽融资渠道的关键一步,但其真正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将资本输血转化为内生增长动力,在技术研发、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
文远知行的港股上市征程,恰逢自动驾驶行业从"资本狂欢"回归"价值理性"的关键节点。作为首个冲击"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Robotaxi企业,其手握7国牌照、58亿元现金储备与2200天安全运营记录,具备行业领先的基础条件;但持续扩大的亏损、缩水的市值与同质化的竞争,又使其面临"上市即破发"的风险。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必然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技术、资本与政策的长期共振。港股上市或许能为文远知行带来短期的资金补充,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资本转化为技术壁垒与运营效率。当"全球第一股"的光环彻底褪去,唯有聚焦核心、深耕运营、严控成本,才能在自动驾驶的淘汰赛中存活下来,真正兑现技术的商业价值。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科记汇,资深财经媒体人创办,财经报道先锋,年阅读观看量数亿。关注研究重大财经动态、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发展历程,报道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关键发展节点。内容同步数十家网络平台。欢迎提供报道线索和采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