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至20日,中国能源研究会联合南昌市人民政府、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南昌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隆重召开“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论坛”。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南昌市人民政府、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政府、中国能源研究会智慧能源与产业零碳化发展专委会承办,交科院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夏时报协办,江西省科学院、江西省能源研究会、南昌大学作为支持单位,《中国电力》、《能源》、《现代电力》杂志做学术支持。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来自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出席论坛。

论坛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凡主持。中国能源研究会史玉波理事长出席并讲话。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中国工程院陈清泉院士,南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吉炜,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院长)、党委书记欧阳昌裕,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高级顾问、原副主任吕国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越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并发表演讲。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有江西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副主任罗莹,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住房和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绿色建筑处处长梁浩,电工技术学会副监事长、原副理事长肖立业,国家电投集团江西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国生,北京航天联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小龙,国网南昌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王健,南昌市东湖区区长胡俊峰、常务副区长熊广义等领导专家。

史玉波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伴随城镇化发展,城市能源在积极朝着绿色、低碳、多元、高效的方向发展,但城市碳达峰、碳中和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城市系统性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的缺位,给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较大挑战;二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污降碳压力并存的挑战;三是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面临城市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不确定性挑战;四是城市面临短期经济增长与中长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间平衡的挑战。为切实解决城市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问题,史玉波理事长指出:一是要统筹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科学谋划重点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促使其与国家“双碳”战略行动相一致。二是要统筹城市发展阶段全局,科学制定城市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与路线,尊重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差异,有力有序地推动城市科学持续降碳。三是要统筹城市产业科学转型与升级,系统谋划城市产业低碳发展近期与中长期战略,积极推动高碳产业脱碳改造,加快低碳、零碳产业培育与布局。四是要统筹城市能源系统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城市低碳、零碳能源系统的先锋引领作用,科学谋划城市零碳能源共享、共用机制与制度安排,推动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在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与交通等领域的技术推广应用。

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吉炜发表致辞,首先代表中共江西省南昌市政府向论坛举行表示祝贺。他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变革,既是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任务,也是产业转型的一次新机遇。南昌市将以本次论坛的召开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2035年全面建成绿色循环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矢志不渝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崛起之路,积极推进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国家低碳交通建设试点城市的建设,加快推动形成能源利用方向化、产业结构绿色化、生活消费低碳化新发展格局,让绿色低碳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共为。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越发表致辞,他在讲话中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作为驻赣电力央企,既是江西绿色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减碳技术的探索者、先行者。2022年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以国网南昌供电公司等供电企业为主力军,正式启动打造一流城市配电网工程,计划至“十四五”末基本建成结构清晰、坚固耐用、灵活可靠、智能互动的坚强配电网,为江西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提供更可靠的绿色能源保障。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发表《城市共性三领域减碳路径分析》主旨演讲。他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一个合格的碳中和路线图应该具备五大特征,即安全韧性、成本趋降性、灰绿系统兼容性、进口替代性和市场主体动员性。首先,“没有安全一切为零”,城市减碳过程中间所采用的技术必须是安全韧性的。第二,该路线图采用的技术要可复制、可推广的。第三是灰色系统与绿色系统的兼容性。如纯粹煤发电逐渐向掺加氨、甲醇或其他清洁能源的过渡,过程中煤的占比越来越低,逐步实现灰色系统向绿色系统的转换。第四是进口替代性,中国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双碳战略”需要把能源过度依赖进口的问题解决。第五是市场主体动员性。以城市作为“双碳”主体,可引发市民和企业等社会、市场主体主动减碳。如果一个碳中和的路线图,同时满足这5个特征,就是一个理想的路线图。他指出城市是推行我国碳中和战略的核心和重点。具体而言,第一,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75%的温室气体是城市排放的;其次,我国城市的管辖面积远大于城市建成区面积,这使得我们可以从容地部署碳汇、可再生能源等——这是我国城市与西方国家城市相比的一大优势;第三,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正从单一的经济竞争转向GDP和减碳的双轨竞争模式;第四,研究以城市为主体的碳中和路径,可以形成“从下往上”“生成”的碳中和体系,这一体系与“由上而下”“构成”的行业碳中和体系互补,通过互补后的碳中和体系具有高度的韧性。为此,在确定了以城市作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主体之后,他进一步指出了城市减碳工作的五大领域,即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市政)、工业、碳汇和农村农业。所有的城市在建筑、交通和废弃物处理(市政)这三个领域都具有共同点,因此在这三个板块内开展相互之间竞争受城市自身资源禀赋的影响较小,因此聚焦于这三个领域开展人均碳减排的城市间竞争对于减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发表了《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研究》主旨演讲。在演讲中,彭院士从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的背景、路径、存在问题和战略思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氢能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国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氢能也将是我国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可助力重塑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彭院士从制氢、供氢、燃料电池、氢能应用等环节分析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动态,指出,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技术是电解制氢的重要发展方向;全球进入“氢2.0”时代,氢能产业向绿氨、绿色甲醇方向发展,“氢经济”与“甲醇经济”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来看,我国氢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制氢技术完全可支撑中远期氢能发展的愿景,但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一些核心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彭院士还详细分析了我国储运氢及加注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和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未来10-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需紧密联系我国能源发展实际,从战略引领与政策推动、技术为本与自主可控、区域协同与试点先行、尊重市场与稳妥推进四个方面积极谋划,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实现氢能源与燃料电池高质量发展。同时,彭苏萍院士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资本市场、金融支持、技术攻关等维度提出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发展的保障措施。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发表了《创新驱动、能源革命和出行革命助力城市碳中和》的主旨演讲。陈院士高屋建瓴阐述了对工程科技、科学精神、数字经济的认识,介绍了中国工程院提出的双碳目标下八大战略。针对能源革命指出应构建以先进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关键是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同。针对出行革命,指出汽车革命的内涵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交通、能源和信息的融合体,进一步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形成,推动智慧社会实现。提出“四网四流”融合,即通过将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技术革命、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结合起来,推动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和人文网融合,进而形成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的融合。最后,陈院士提出“六个眼睛”观点。第一,把眼睛放在前面,具有前瞻性的思维;第二,把眼睛放在后面,吸取历史教训;第三把眼睛放在头顶,整体思维来思考;第四,把眼睛放在脚底下,要能够落地;第五,把眼睛放在右边,看看西方国家发展,借鉴成功经验。第六,把眼睛放在日本和韩国,学习创新的经验。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高级顾问、原副主任吕国良发表了《知识产权与绿色技术的创新与传播》主旨演讲,提出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和创意的重要手段,而创新和创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人类的独创性才有可能开发新的解决方案,用于消除贫困、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并确保粮食安全、对抗疾病、改善教育、保护环境并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提高生产力并加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知识产权不但为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提供经济激励手段,还有助于将创新传播到最需要的地方,主要通过许可协议、合资企业等方式实现传播。吕国良顾问谈到了WIPO发布的《绿色技术手册》第一版,并就该手册重点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特别紧迫的农业和林业、水域和沿海地区以及城市三个领域进行了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发表了《碳中和最新进展与中国转型金融的未来》主旨演讲。王文院长在主旨演讲中提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标志着金融将在低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未来气候投融资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和核算体系,不断地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经验推动中国金融绿色可持续转型的升级。关于运用数字化推动推进碳中和方面重点是三条路径:第一,建立协调感,通过气候投融资建立城市试点,加快数字化绿色供应链的打造。第二,发挥创新性,气候投融资推动中国金融业绿色创新与数字创新。第三,提升落实性,建立气候投融资的数据库、项目库,实现气候治理数字化。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发表了《“双碳”战略与智慧城市》主旨演讲。孙正运秘书长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城市是人类经济生产活动的主要聚集地,在全球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方面均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容纳64%的人口,消耗85%的能源,贡献约85%的碳排放,城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智慧城市的打造将是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能源、建筑、交通、管理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促使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能管理指挥形成。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将是城市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手段,源头清洁化、消费侧电能替代、电力资源优化将是发展主要方向。下一步要运用数字化技术促使数据模型体系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形成电网基础数据底座,实现数据价值共享,助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实现。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院长)、党委书记欧阳昌裕发表了《中国城市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主旨演讲。欧阳昌裕总提出了“双碳”目标下我国城市能源发展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城市能源消费具有“高密度”的突出特征,城市能源消费刚性需求在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发展影响下仍将不断增长,能源供应保障和碳排放控制之间矛盾突出。二是我国大部分城市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供应存在较大缺口,煤炭、油气等大量依赖外部输入,资源约束有待破解。三是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对城市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约束有待破解。四是碳减排核心技术远未成熟,能源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无法一蹴而就,城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面临“瓶颈”。五是城市各能源系统间、能源与其他行业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壁垒、信息壁垒依然严重,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城市与能源协同发展的理念认识框架,认为必须从城市与能源发展的历史中找到影响的关键因素和未来的最大变量。报告还以北京和苏州为对象,应用提出的城市与能源协同发展理念,以自主开发的工具为基础,分别结合两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阶段、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提出差异化的“双碳”实现路径和重点任务。

第二阶段为主论坛三个板块。主论坛板块一以“城市碳中和从园区‘细胞’开始”为主题,由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李美成主持。住房和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绿色建筑处处长梁浩发表致辞,全面论述了“双碳”战略背景下低碳生态科技城市理念、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发展模式等。

中国能源研究会智慧能源与产业零碳化发展专委会秘书长、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做了引导性发言,他就城市能源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及“科创中国”智慧能源科技服务团工作等可广泛开展合作的领域做了介绍。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先进能源产业处长金鑫,围绕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作了以双碳战略为引领、聚焦先进能源、促进科技创新的报告。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电力建设公司碳中和研究院学科带头人骆跃军,就广东地区区域双碳规划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常州数字城市与智能建造研究院副院长陈洋就绿建区双碳数字孪生园区经验进行了分享。嘉兴市长三角氢能产业促进会会长、嘉兴市政协委员、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华投资副总裁鞠全介绍了嘉兴长三角氢能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情况。中国丹麦商会董事及绿色工作组主席、诺蒂奇工程咨询中国区总经理马晶晶就丹麦零碳城市在中国的“双碳”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经研所副主任杨翾介绍了杭州通过加强数智赋能杭州能源治理、促进低碳转型升级的经验。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综合智慧能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志就国华投资综合智慧能源发展思考与实践案例进行了分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零碳城市高级咨询潘亮分享了基于三元转型战略的智慧零碳实践。南昌供电公司技术中心王永华博士围绕低碳产业技术在南昌市落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探讨了南昌市东湖区碳中和试验田计划。

主论坛板块二以“碳达峰、碳中和下交通发展建设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由交科院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峰主持。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发表致辞。他指出,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大户,交通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对于交通行业及全产业链条来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需要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加强绿色交通研究与实践,激发交通各要素的迭代升级,促使交通发展迎来颠覆性变化,为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工作贡献力量。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总工胡希元就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数字化体系构建进行了演讲。江西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办副主任曹林辉就江西樟树至吉安高速公路改扩建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进行了交流。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总经理助理张春意就港口码头减污降碳智慧协同管控平台的研究与示范进行了分享。中交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小勇就新能源与新交通融合,助力碳中和目标落地等问题做了系统报告。南京国臣直流配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梅中华就光储直柔在低碳交通应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分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认证六部处长助理兼应对气候变化部部长王振阳,全面深入分析了“双碳”背景下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路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新能源研发中心副秘书长陈琳,就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公路领域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主论坛板块三以“低碳产业培育及业态升级实践”为主题,由《能源》杂志副总编辑王秀强主持。东湖区区长胡俊峰作了致辞并就南昌碳中和试验基地策划做了发言。他在讲话中提到以下几点:一是强调以城市低碳产业培育为对象,重点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形成“点-线-面”的低碳产业培育新格局。二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以成果转化为目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以低碳绿色产业目录为基础,以绿色低碳产业技术需求分析为源头,以低碳技术产业解决方案为目的,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的新路径。

电工技术学会副监事长、原副理事长肖立业,就地下储能系统的打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城市能源双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查晓冬,以“电热协同·跨网互济”、打造新一代城市清洁电热协同网为主题展开了阐述。清华大学教授魏庆芃一直致力于中深层地热研究,提出中深层地热高效灵活热泵供热将成为助力零碳供热实现的主要手段。中国信通院泰尔系统实验室副总工程师齐曙光认为数字技术赋能产业,促使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CAHVAC 数据中心委员会副主任罗志刚,对数据中心基础建设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绿色数据中心的打造将是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方向。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融通发展所能源电力板块负责人王磊认为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有助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最后“技术引领 智慧赋能‘双碳’”圆桌重点就智慧能源技术开展交流碰撞。由长春理工大学能源与电气研究院院长刘鹏主持,中青云智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亭、北京星京云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罗国敏、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区块链行业主管范志强、上海联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孔梁、国电南自事业部研发部系统软件所所长王云涛分别就数字式低碳微电网解决方案、低碳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运行维护技术、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碳交易与碳资产监督解决方案、数字化大数据技术构建城市双碳平台、风机主控系统研发经验等开展相关技术、案例交流分享。

论坛期间,主办方联合参会的单位、机构发布了《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论坛联合宣言》(简称“宣言”),号召政产学研金各方坚定走中国特色城市碳达峰碳中和之路,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绿色发展新篇章。《宣言》旨在号召牢固树立、深刻践行、有效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助燃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热潮;积极稳妥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让绿色发展走得稳、走得实、走得远;创新打造国际先进的绿色低碳“园区样板”,以园区作为核心载体持续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与能源体系“双升级”;全力推进智慧能源、低碳零碳及负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抢占全球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制高点;打造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合作的园区共同体,形成千帆竞渡又辅车相依的产业竞合新格局。为进一步推动南昌双碳样板的打造,形成要素资源、创新驱动和科研成果汇集、转化的重要支点,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授予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南昌供电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王健“南昌智慧能源专家服务站”。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