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行业图鉴,每期用一篇图文讲述一个在快手上活跃的职业,有工作方法,有人物故事,有我们为之奋斗的滚烫生活。本期,我们一起走近追庄稼的新农人——收割机手。

 敬每一位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你!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你大概还记得去年一则热搜:作家莫言开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左三圈、右三圈……”视频中,莫言努力体验着现代农业日常,圈粉不少。之后,他写道:

对我这个曾经用原始的方式参加过生产的农民来讲,今天所体验的一切是过去我们梦寐以求的。现在我们看到,农业机械化在我的故乡终于实现了,新一代的农民也出现了。

据报道,莫言开的这辆车,售价380万元。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莫言开收割机 ;

来自快手帐号@中国三农报道

联合收割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叫“康拜因”(英文combine的音译),可以一次完成谷类作物的收割、脱粒、分离茎杆、清除杂余物等工序,直接获取谷粒。自问世起,其不断进化,给世界各地苦于人力收割和脱粒的农人带来福音。

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说,四五十年前,这样一个工作量,可能100个人都不如现在一台机器。

一般情况下,小麦亩产范围在500斤到1200斤之间,在地势平坦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每小时可以收割10到15亩地;若按麦田亩产1000斤、收割机每小时收割10亩地计算,联合收割机每小时可收割1万斤小麦。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根据农业农村部去年发布的预计数据,2021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85%和90%。

收割机在广袤农田中收割农作物的“大场面”,城市中人难得一见。快手平台上,却有很多收割机手分享自己的工作。丰收时节,成片的庄稼地要在几天之内完成收割,如此浩大的农业动员,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麦客”,指的是每年麦熟季节,农民专门外出走乡到户,替人收割麦子。1998年,纪实摄影家侯登科出版摄影集《麦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曾发文记录感想:

一群为了生计而跨越数省长途跋涉的群落,却生活在“历史叙述”的大门之外,这严酷的事实不得不让老侯及老侯们震惊,也让他们醒悟,在“我们的历史”之外,还有一部历史,叫做“他们的历史”。

他觉得在侯登科看来,“麦客”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生态现象”——“他们年复一年,往返一千余公里,以季节为坐标,像候鸟一样迁移”。

自农业机械化推广以来,跨区收割机手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麦客”。每年,第一波庄稼将熟之际,他们就会踏上追赶农作物成熟的旅程。

由于农作物收获具有季节性,职业收割机手只有通过跨区收割,才能延长工作时间。而每个收割机手的跨区路线,根据其所在地和农机特点,都有所不同。

在快手上,创作者小涛(快手ID:305693397)通过多条短视频细致分享了不同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成熟时间与路线安排: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根据另一位快手用户隗小孬(快手ID:73273587)的分享,每年5月中旬,他的车队从湖北开始收割,途经河南、河北、天津,拐道内蒙古、宁夏,再至东北,一直忙到12月。在中原地区,隗小孬主要收小麦和玉米;到了东北、内蒙古,则收割高粱、谷子、荞麦、小麦、油麦、大豆等作物。

不同跨区收割机手,工作时段也有所不同——比如,隗小孬每年的跨区时间长达8个月,芷琪(快手ID:150507002)约为7个月,小黑妹(快手ID:172802139)则是6个月左右。

由于收割机不允许上公路,机手的跨区流动,需要依靠卡车运输农机。除了开收割机,机手们还需具备B类货车驾驶证。运输收割机,也是农忙时节高速路上的一道风景。

不同于较为成熟的货运互联网,收割机没有覆盖范围较广的买卖对接平台。如果没有加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收割机手找活儿十分不稳定,主要依靠朋友介绍。

小黑妹说,老客户可能会提前联系;如果没有,则基本要在收割季开着卡车转乡。这种情况类似出租车——农户若有需要,直接到路边拦收割机帮忙割地即可。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排队等待收割机收地;

来自快手用户@时光之恋(小麦玉米收割机)

老收割机手更容易找到活儿。隗小孬的父亲有20多年从业经验,子承父业,让他们家在跨区作业时游刃有余。隗小孬说,他们找活儿基本都靠父亲积攒的老客户介绍,常去的地方都有朋友,吃饭也有人帮忙解决。

当然,也存在收割机供不应求的情况。

跨区收割时,芷琪负责找地收钱,丈夫小赖负责收割,如果需要更多车,就会给认识的收割机手打电话调车。他们的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如果有需要,多少台都能调……农机在我们这儿是很大的产业”。

而对于不熟悉农活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今天活儿快干完了,就要联系下一站。都是连夜跑,白天干活儿晚上跑路”,芷琪说。

收割机手还常常需要“抢收”,忙碌时整天都在地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芷琪夫妇每年都一起跨区收割,农忙时“一般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中途几乎不怎么吃饭,全靠喝水”。芷琪说,最长的一次,小赖忙了两天一夜,几乎没怎么休息。

芷琪夫妇说的是割小麦的情况。而主要在南方各省跨区的小黑妹收割水稻时,则要充分考虑空气湿度,“早上要等露水干了才可以……太晚了也会有露水,农户就不愿意收了”。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小黑妹在割水稻

田里开收割机,听上去不需要太高技术含量;但因结构复杂,收割机并不容易驾驭。比如从一块田开到另一块田,中间的一条田埂,机手就需要完成一个大“起落”,一不小心,还容易翻车。

过田埂只是基础能力,收割机手的进阶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土地过于松软或者田里水多,需要防止收割机陷在泥里或侧翻;在山区,收割时需要开着货车爬山,甚至在山崖边上干活儿……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水里收割 ;

来自快手用户@潍柴LOVOL(老刘)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显然,收割机手的工作,绝不只是开收割机——购机、找活、规划、议价、收割——身兼数职,哪里需要去哪里。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这样的工作性质,包括长距离奔波、重体力劳动,也决定了跨区工作的收割机手中,很少有女机手独自作业。大部分出现在跨区队伍中的女性都是跟车的——量地、收账、给开收割机的丈夫打下手。

快手上的收割机相关创作者中,男女占比分别为85%和15%,且很多相关女性创作者,其本身并不是收割机手。隗小孬估计,“10个、20个中,还没有1个女机手”;像小黑妹这样自己开一台车干跨区收割的,她身边仅此一例。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从年龄分布看,快手上收割机相关创作者中,既有年轻的00后,也有60多岁的老江湖,80、90后则是中坚力量。1999年出生的隗小孬,16岁左右便跟着父亲开车,成年后自己考驾驶证全国各地跑,如今23岁的他,已经有7年从业经验。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年轻的“老机手”隗小孬

收割机相关创作者遍布大江南北。快手上,黑龙江、山东和河北的收割机相关创作者数量排名省份前三。除了收割机手个人帐号,还有农业合作社、农机厂商、二手农机交易等机构类帐号,也会分享收割机相关教学、介绍视频。

由于缺乏线上社区,快手在收割机手的工作和生活中成为重要的交流平台。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大部分收割机手属于自我雇佣,机手们的年收入和农业本身一样,要看行情、粮食情况及市场竞争,行情好的话,年收入(不刨除成本)可达30万元;一般情况下,10多万元、20万元也很常见。

芷琪夫妇收割的价格从30-200元/亩不等,200元意味着在土地条件较差的山地或悬崖边收割;小黑妹的平均收割价格在50-60元/亩;隗小孬收割高粱时均价较高,约为70-80元/亩,这是因为能收高粱的机型较少,相对竞争也小些。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收割机相关科普;

来自快手用户@家家乐种业马晓媛

​相比收入的不确定,机手每年都会有不小的固定支出,最大支出就是买农机。为了保证跨区工作时机器不掉链子,芷琪夫妇每年都会换新机,回家后直接在当地二手农机市场卖掉,可以卖四、五万元;隗小孬的收割机则是两年一换。

大型联合收割机价格在10-30万元不等,其中一些型号会获得15%-25%的政府补贴。

除了购置收割机,对跨区作业机手来说,买车是另一笔支出。一辆货车约16万元,油钱、车损、维修保养等,都是需要花钱的地方。

收割机迭代速度快、机型复杂,而庄稼成熟又在几天之内,机手少干一天活儿对收入的影响很大。因此,机器若出现小毛病,机手尽量自己解决;遇到严重问题,才联系售后解决。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收割机趴窝等候救援 ;

来自快手用户@专业工程车报废车农机

快手上,收割机相关创作者会发布针对不同机型、不同作物的教学及维修视频,评论区也常常成为切磋技艺、交流沟通的即时社区。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玉米收割机操作讲解;

来自快手用户@--桦甸宏林农机--王成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无论开什么车,腰椎和颈椎的劳损是共通的。

而开收割机,还要直面扬尘。随着联合收割机的更新迭代,机手可以坐在有空调、密封性较好的驾驶室工作;但若要应对小型不平整的地块,有时仍需驾驶无驾驶室的机型。

小黑妹有两辆收割机,其中一辆有驾驶室。“吸了那么多灰尘,吃饭时间不固定,饱一顿饿一顿。”干了跨区收割后,她的胃和肺都不太好。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无驾驶室收割机“下班照”;

来自快手用户@成都女机手小黑妹

但,仍然有很多机手真心喜欢这份工作。

收割机手几乎不依靠商业组织,季节性、灵活性很强。这种相对自由,对于进城务工面临诸多限制的打工者来说,是极富吸引力的。隗小孬喜欢这种流动带来的自由与掌控感,他从小就对收割机感兴趣,农闲时,基本不出外找兼职。

“你干过这个东西(收割机)之后,再去干别的,就没有心情了。收割机它自由,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相当于旅行了。”通过这一行,他结交了很多朋友,遍布全国各地,也喜欢在快手上跟大家分享沿途好风光。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 隗小孬分享田间景色;

来自快手用户@小孬孬—-隗

“一个人比较无聊,你看到的风景,发出去有人看的话,感觉挺满足的”,隗小孬说。

同时,机手在与粉丝们的不断互动中,建立了更深的信任,也找到了盘活儿的新途径。很多机手会在快手视频简介中写明找工意愿,也有农户、合作社等把快手当作招工窗口。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芷琪说,通过在快手上分享工作日常,家里的活儿多了,去哪里也更方便。“因为我玩快手,他们都知道我在干活儿……要是没有这个平台,很多人联系不到你,也看不到你。”

追庄稼的新农人:年入30万,1小时1万斤,跨区迁徙8个月-科记汇

▲芷琪发布视频约活儿;

来自快手用户@琪悦(快乐的农机人)

收获,是农业生产在田间的最后一个步骤。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和农业机械研究者,让这个曾经需要巨量体力劳动的过程,变得不似当年那般繁重,进而可以直抒胸臆,表达对工作本身的喜悦之情。

如果将收割机手比作候鸟,卡车就是他们迁徙的“翅膀”,收割机或许是“取食”的喙。每年的收获季节,他们成群结队而来,彼此独立、竞争、依存。他们是追庄稼的新农人,在快手上打开了新的大门,也打开了更多可能。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