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约谈难止低价内卷,美团和淘宝闪购“0元购”依旧横行
7月1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约谈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家外卖平台企业,要求各平台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构建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这是继今年5月13日多部门联合约谈外卖平台后的再次出手,显示了监管部门规范外卖行业竞争秩序的决心。
然而,监管的警示似乎没有浇灭平台的补贴热情。
约谈次日,"0元购"依旧横行
7月19日,通过对三家平台APP的实地体验发现,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的高额补贴活动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0元购""极限满减"等现象并未因约谈而收敛。
打开美团外卖APP,可见两张超值通兑券,价值共达28-32元。近期,美团优惠券领取页面设置多轮领券机制,满38减18、满15减15等力度惊人的满减活动持续在线,低价格带的茶饮、快餐品类更是优惠叠加,部分商品实际支付价格跌破成本线。
7月19日,淘宝闪购的补贴力度同样令人咋舌。用户账户内待使用的外卖红包多达21张,其中7张合计金额达110.8元,且均标注"7小时后过期"的倒计时提醒,营造出强烈的消费紧迫感。近期,饿了么平台发放18.8元爆红包等大额优惠,用户反馈"78元奶茶实付20元"、"2.5元喝奶茶"等案例在社交平台屡见不鲜。
同一天,京东外卖上能看到也有一些“满6减5”元之类的小额餐补券,但没有"0元购""极限满减"等超低价补贴,京东外卖APP页面还设置了"品质优选""特色菜系"等专区,通过强调配送时效和商品品质吸引用户。这种"不内卷"的姿态,反而赢得了部分注重体验的消费者认可。数据显示,京东外卖的用户复购率达3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印证了理性竞争的市场空间。
头一天刚被监管约谈,第二天美团、淘宝闪购上“0元购”依然横行,折射出外卖行业低价内卷的深层惯性。自今年3月京东入局外卖市场以来,行业竞争持续升级,4月饿了么"超百亿补贴"、7月美团"0元购"等轮番轰炸,将外卖价格战推向白热化。即便在5月被约谈后,平台之间的竞争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呈现出"以补贴对抗监管"的畸形态势,这正是国家相关部门再次出手的核心原因。
目前,外卖行业资源严重错配,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低价促销中,而非技术升级、服务优化等可持续发展领域,形成"补贴依赖症"。
值得警惕的是,平台补贴的资金来源并非全部来自企业利润。业内分析指出,部分平台通过挤压商家佣金分成、延缓骑手工资结算、占用供应商货款等方式弥补补贴缺口,将成本转嫁给产业链上下游。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虽然暂时维持了补贴规模,却加剧了整个行业的资金链风险,一旦资本输血中断,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外卖行业何去何从,监管约谈成为虚谈,还是会落到实处?尚待进一步的观察。
补贴大战愈演愈烈,从市场竞争到生态浩劫
外卖行业的补贴历史几乎与行业发展同步,但本轮补贴大战的强度和破坏性远超以往。
2025年3月,京东以"万物到家"为口号正式进军外卖市场,凭借物流体系优势与美团展开正面交锋,拉开了新一轮竞争序幕。4月底,饿了么宣布开启"超百亿"补贴计划,同步将淘宝"小时达"升级为"闪购"业务并向全国铺开,通过阿里生态流量加持抢占市场份额。进入7月,美团为巩固市场地位,推出"0元购外卖红包券"等极端促销,引发行业连锁反应,淘宝闪购随即跟进"500亿补贴计划",宣称12个月内完成全品类覆盖。
这场由资本驱动的补贴大战,在短期内制造了惊人的订单数据。据美团内网公布信息显示,7月5日其即时零售当日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1亿单,创下行业单日订单量新高。社交平台上,用户晒出的"0元奶茶""3元午餐"订单截图成为流量密码,消费者看似成为最大受益者,却鲜少有人意识到这背后的沉重代价。
目前,商家群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嘉禾一品创始人刘京京,7月14日在社交媒体的控诉撕开了补贴大战的残酷真相:"顾客享受到的每10元优惠中,平台仅承担3元,剩下7元全部由商家买单!"她举例称,某商家42.9元的订单中,顾客实付仅1分钱,商家却要承担27.9元补贴,"不参与补贴就没有流量曝光,参与了就是赔本赚吆喝,员工累到虚脱,餐厅资金链濒临断裂"。这种"流量绑架"式的竞争逻辑,迫使商家不得不加入补贴阵营,形成"不补贴等死,补贴找死"的恶性循环。
遵义市红花岗区餐饮行业商会的调研数据更触目惊心。该商会7月15日,在《关于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补贴和不正当竞争的倡议书》中指出,辖区内83%的餐饮企业因参与补贴活动导致利润率下降,其中45%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为降低成本,29%的商家承认"减少了食材用量",17%的商家"更换了低价原材料",食品安全风险持续攀升。商会直言:"平台用资本优势制造低价泡沫,最终代价却由整个餐饮行业承担。"
骑手群体则陷入"收入增长与权益流失"的悖论。虽然部分平台宣称骑手收入增加,但实际调研显示,订单量激增带来的是工作强度的极限透支。一位从业5年的骑手透露:"以前午休时段最多14单,现在经常要送22单,为了赶时间只能闯红灯、逆行,上个月我们站点就有3个同事出了交通事故。"配送超时处罚、差评扣款等规则并未因订单暴增而松动,骑手在"多送多得"的激励下被迫透支健康,职业安全感降低。
消费者的"低价红利"同样暗藏陷阱。7月6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显示某蜜雪冰城门店外的纸箱中堆满未取货的奶茶,数量超过50杯。门店工作人员解释,因平台"0元购"活动导致订单量远超承载能力,大量顾客下单后未及时取货或直接退单,"制作好的饮品超过24小时只能销毁,每天浪费的原材料成本超过2000元"。除了资源浪费,消费者还面临配送延迟、服务缩水等问题,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7月外卖投诉量环比增长47%,其中"订单超时"占比达63%,"品质不符"占比21%。
多方陷入困局,补贴狂欢背后的的系统性风险
补贴大战制造的虚假繁荣,正在引发全链条的系统性风险。商家作为直接承压端,生存状态关乎行业根基。新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的遭遇具有典型性,多家门店因"0元购"活动出现订单暴增,员工在社交媒体吐槽"从早忙到晚,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连续工作14小时,手抖得握不住杯子"。这种超负荷运转不仅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更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有消费者反映"奶茶口感变淡""配料分量减少",品牌形象受损难以避免。
中小型餐饮商家的处境更为艰难。北京某家常菜馆老板透露,为参与平台"满50减30"活动,他不得不将原本28元的鱼香肉丝降到22元,再叠加平台补贴后实际收入仅14元,"扣除食材、房租和人工成本,每单亏损5元,一天卖200单就亏1000元"。这种亏损运营模式显然不可持续,据餐饮行业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门店注销数量同比增长23%,其中60%的注销门店提到"平台补贴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
骑手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订单量激增导致配送压力陡增,骑手为赶时间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频发,7月以来全国外卖骑手交通事故率环比上升37%。更严重的是,平台算法并未因订单暴增而优化,反而通过"缩时配送""阶梯奖惩"等规则进一步压榨骑手时间。某第三方机构对1000名骑手的调查显示,92%的骑手表示"工作压力超出承受极限",87%的骑手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职业倦怠已成行业常态。
消费者的权益也在低价狂欢中被悄然侵蚀。除了配送延迟和品质下降,"低价陷阱"时有发生:部分商家通过"虚标原价""捆绑销售"等方式变相提高实际价格;一些平台的优惠券存在使用限制,看似大额的满减红包实际可用商家不足30%。更隐蔽的是,长期低价消费正在改变消费者预期,当补贴退潮后,合理价格的商品反而可能遭遇抵制,形成"低价依赖症",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选择权。
行业生态的破坏更具长远影响。低价倾销挤压了优质商家的生存空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注重品质的商家因不愿参与补贴而流量流失,只能退出市场;而愿意降低品质的商家反而获得更多订单,形成恶性循环。遵义餐饮商会在倡议书中痛心疾首地指出:"持续的价格战正在毁掉餐饮行业的创新动力,没有人愿意投入研发新菜品、提升服务质量,整个行业都在为低价陪葬。"
资源浪费问题同样触目惊心。7月5日美团"0元购"活动后,全国多地出现外卖弃单现象,除了蜜雪冰城的"无人认领奶茶",还有快餐店的汉堡、生鲜店的蔬果被大量丢弃。某环保组织估算,仅7月第一周,外卖行业因补贴活动造成的食物浪费就超过500吨,相当于2000人一年的食物消耗量。这种"为补贴而消费"的非理性行为,与全社会倡导的节约理念背道而驰。
破局之路,应从恶性内卷转为良性生态
外卖行业的困局,本质是资本短视性与行业长远发展之间的深刻矛盾。要打破当前的补贴依赖症,需要监管、平台、商家、消费者多方形成合力,重构行业价值体系。
监管层面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而非"运动式治理"。当前的约谈措施虽能暂时震慑平台,但缺乏常态化的监督手段。建议参考电子商务法实施细则,明确"低价倾销"的量化标准,对持续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平台实施阶梯式处罚;同时建立平台竞争合规评估体系,将商家利润率、骑手权益保障等指标纳入考核,与平台市场准入、融资资格挂钩,从制度层面遏制恶性竞争。
平台企业亟需转变发展理念,从"规模至上"转向"价值优先"。短期来看,平台应立即停止"0元购""极限满减"等突破成本底线的促销活动,将补贴资源转向技术研发和服务升级,如优化配送算法减少骑手压力、开发智能点餐系统降低商家运营成本;长期来看,需重构盈利模式,摆脱对补贴的路径依赖,通过提供精准营销、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获取合理收益,形成"平台盈利-商家发展-用户满意"的正向循环。
商家群体需要增强议价能力,避免被动卷入补贴战。行业协会应发挥组织作用,建立商家联盟共同抵制不合理补贴要求;中小型商家可通过差异化竞争突围,如打造特色菜品、优化堂食体验、建立会员体系等,减少对平台流量的过度依赖;头部品牌则应承担行业责任,带头拒绝恶性补贴,通过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引领行业转型。
消费者也需树立理性消费观念,认识到"低价必然低质"的市场规律。在享受优惠的同时,应关注商品品质和服务体验,而非单纯追求价格最低;对过度补贴的商品保持警惕,避免被"低价陷阱"误导;主动支持那些注重品质、不参与恶性竞争的商家,用消费投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是最终目标。平台应与商家签订公平的服务协议,明确补贴成本分担比例,保障商家自主选择权;建立骑手权益保障基金,完善工伤保险、健康体检等福利制度,让骑手"跑有所得、劳有所获";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通道,及时处理低价引发的纠纷投诉。只有当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都能在产业链中获得合理回报,外卖行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外卖行业的发展史,本应是一部技术进步提升生活品质的创新史,而非资本驱动下的价格混战史。当"0元购"的喧嚣散去,留下的不应是满目疮痍的行业生态,而应是更高效、更优质、更可持续的服务体系。这需要所有参与者放下短期利益的执念,共同守护外卖行业的长远价值。毕竟,真正的商业文明,从来不是谁能补贴到最后,而是谁能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科记汇,资深财经媒体人创办,财经报道先锋,年阅读观看量数亿。关注研究重大财经动态、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发展历程,报道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关键发展节点。内容同步数十家网络平台。欢迎提供报道线索和采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