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勇 李深根 史若晗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历史新阶段,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与世界实现融合,并深刻影响全球未来走向。全面现代化之路不再是单纯我国一家的事,更是关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事。面向未来,我们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着眼于国情,也要着眼世情,放眼人类文明的促进,即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

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更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物质文明的创造依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发展特别是促进高质量发展依然是压倒一切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由我国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通过与美国的初步比较看,我国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我国当前人均GDP仅为美国目前的15%左右,相当于美国1979年的水平;从人均财富积累相比看,美国居民人均财富高达39.45万美元,而我国居民人均财富只有36.6万元人民币,相当于我国人均的7倍以上;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美国是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

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生产性大国,2022年工业增加值总量几乎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总和,但却不是消费性大国,财富更多用于积累。美国年GDP产出中有近70%用于消费,而中国年GDP产出有近一半用于固定资产积累。因此,我们在2050年前甚至更长历史时期,依然要集中全力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增加财富积累,同时适度扩大消费,推动消费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而言,以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建设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过程更加漫长,但极为重要。

在过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创造了辉煌和灿烂的当代艺术文化作品,熏陶、激励和引领了一批又一批的有为青年建功立业,筑牢了国家屹立于世界的钢筋铁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结合时代的演变或者说天翻地覆地变化带来的民族心理变迁,需要我们基于新的世情国情,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思想和观念,坚定新社会阶层的信仰。我们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下,集结国内外文化界艺术界等的杰出人士、代表人物,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一线,扎根东、中、西部,创作和孕育出具有世界胸怀、时代特色、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滋养和激励有为的新一代现代化建设者百舸争流。

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最大底气

全面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所从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乃至人类文明引领性文化的创造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这不仅会深刻重塑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同时也将影响世界文化前进的方向。作为唯一的未曾断流的人类文明,中华文明拥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这也是我们穿越物质文明创造这座大山的最大底气。

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在初步“物”的小康之后,我们需要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文化、思想、理念,厚植创作土壤,宽松文化氛围,孕育出一部部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影响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让体现现代文明和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成为国际文化的主流,让中华文化成为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组成。

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中非常重要的特征是:自成一体、兼收并蓄,融合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两百多年以来,人类生产力达到空前,创造了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多的物质财富,但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已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对于传统的环境问题,我国古代先哲们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这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和理念指导我国数千年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深刻植入到传统文化基因之中。

在治理层面,我国最早的环保机构则是大舜设置的“虞”,在《尚书·舜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益”就是中国最早的环保官员,后来还设置了大司徒和虞部下大夫。应该讲,我国传统的环保理论和实践,至今深刻影响着生态环保工作。

物候研究有益于今天的气候研究

对于气候问题,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先哲们的研究源远流长。准确地说,我国是最早开展物候学研究的国家。古人把“见霜、下雪、结冰、打雷”等统称为物候。物候学与气候学虽可称为姊妹学科,但物候的观测要比气候早得多。我国古代物候知识起源于周、秦时代,目的是为了指挥奴隶适时从事农业生产。根据物候变化来推测时间、季节,安排生产、生活的历法被称为“物候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和应用成文“物候历”的国家,现存最早的物候历的代表性著作《夏小正》,按照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物候、天象和农事。在十六七世纪温度计与气压表发明以前,缺乏对“大气”的认知,更勿提“气候”。我国物候的研究和发展对于今天的气候研究是十分有益的帮助。特别是,对于我国结合变化了的实际形成新的物候观和新的物候文化具有深远地意义。

虽然农业文明时代,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得到了一些利用,但并不广泛,薪柴等生物质依然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人类对于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但由于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无节制的排放,从而影响了地球气候系统的稳定,也深刻改变着物候表征。

作为系统性风险,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尽管我国目前位居温室气体排放前列,但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到1965年之后才超越生物质能源,是世界范围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时间最晚的大国。因此,发达国家理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主要责任。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目前既需要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又要处理传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这既是我们面临的多重挑战,也是新时代的历史性答卷。要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我们需要以国际视野充分深入系统研究,提出新时代富有智慧的顶层设计方案、符合实际的政策工具、成本有效的实施手段。

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精神支持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凝聚着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现实感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守护着我们的心灵家园,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过去,几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激励着民族优秀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华夏一族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顶层设计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零碳新文化体系,将是开展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层次创造和探索。

面对气候变化这个严重威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问题,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新时代的要求,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历史进程安排,努力学习和掌握气候变化基本知识,深入工业企业、农业农村,贴近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创作出贴近百姓,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甚至新的业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方位和多层次的零碳文化体系,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进一步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通过推动社会主义零碳文化的主流化、时尚化、趣味化,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转化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继而,促进政、产、学、研及社会民众争相开展“节能、降碳、减污、扩绿”的生动实践,实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活品质逐步提高的最大化协同。

构建社会主义零碳新文化,归根结底是要为全面形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为闯出一条为世界其他国家效仿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创造出一个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大动力,以引领建立一个和谐的、美丽的、零碳的“大同”新世界。

(作者李勇系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主任,思睿国际咨询研究员;李深根系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副主任;史若晗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东方通信总监)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