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公司还要39岁的员工啊?!”-科记汇

2021年12月24日,平安夜,39岁大厂人李豹的职业生涯却”猝死“了。

公司召集李豹所在部门的所有人开会,会议时间很短,只有十几分钟,副总裁言简意赅传达了会议的核心信息:因为业务调整,公司要跟大家解除劳动合同。

“有的女同事眼泪都掉下来了,也有的研发同事很气愤:早知道这样,我昨天晚上就不加班了!”

01“哪个公司还要39岁的员工啊?!”

失业后的李豹感受到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孩子上中学一年学费上万元,住校生活费一个月七百多,给家里人买的重疾险一年几万元。最沉重的压力还是来自房贷,去年7月份,李豹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总价365万,每个月的房贷大概一万五。

李豹的脉脉个人主页里显示,他在这家大厂已经工作了8年,职位是高级产品经理。李豹的薪资不错,原想着靠这份工作,过几年也就把房贷还清了,“但现在看没有这个机会了”。

同样让李豹焦虑的,是他的年龄。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李豹苦笑道:“最初选择大厂是想逃过35岁被裁员的坎儿,想着大公司应该稳定些,结果还是没逃过。”

失业两个月后,李豹拍了一个小视频,讲述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视频在抖音上有8.5万个点赞和2.1万条评论。但点赞最高的评论并不是安慰他的:说实话,公司不会开除有能力的员工。李豹回复:那是你不了解这种大公司。

在另一条接近10万点赞的短视频中,李豹说:“如果可能,希望对五年前的自己提个建议。一定要认清互联网用人的本质,一茬一茬的新人往互联网行业里进,新概念新技术每天都在出,对于我们这些算不上精英的人,应该早做打算,寻找出路。”

更引发共鸣的,是李豹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的那句话:39岁了,哪个公司还要39岁的员工啊?

“35岁危机”固然吸引眼球,却也只是果,并非因。当越来越多的大厂开始“降本增效,开源节流”,勒紧腰带过日子,身为职场人的我们要意识到,也许不是大厂不行了,而是这条赛道的风光不再。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打开视野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就业方向和职业出路,成为越来越多职场人的共识。就像十年二十年前无数青年人奔向互联网一样,一些先知先觉的互联网人已经出发,奔向了新的职业风口。

02职场大迁徙

赌一把:用降薪30%换一个未来

今年32岁的许浚,目前是深圳一家新能源车企的算法工程师。两年前,他降薪30%,从互联网大厂跳槽到了现在这家公司。这在当时身边的同事们看来,是疯狂且难以理解的。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许浚承认当初多少有些赌的成分。在一次校友聚会上,大学时同在学生会、大他一届的学长(现从事猎头职业)聊起行业发展,直言传统互联网的时代快要过去了,他们公司的业务方向今年做了调整,不再只盯着互联网、房地产、金融等这几个传统行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是公司要求接下来重点跟进的行业。

回去后,学长在饭桌上的这番话一直在许浚的脑子里徘徊。他认为,猎头公司的嗅觉向来是灵敏的,而且学长还是业务能力出色的百万顾问,他的判断大概率错不了。

想到公司里的一些“老人”,虽年长不了自己几岁,但由于他们入行早,跟着公司一起实现了财富的极速增长,仅靠手里的股票就能在深圳买房,这让许浚决定换个赛道试试,若是尽早地进入一个高潜行业,成为资深人士,说不定也能同这些同事一样。打定主意后,许浚便将目光瞄向了新能源车企,不惜降薪前往。

如今,许浚已经是一个十多人小团队的leader,薪资也高过了跳槽之前。看到以前一些互联网同事也开始往新能源车企跳,此外大批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军汽车领域,他有些庆幸,“曾经我一度怀疑过自己的选择,甚至想过回头,但现在来看,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卷不起,我还躲不起?

和许浚一样,张旭也是从互联网大厂跳出来的,但和许浚出于对行业前景考量所不同的是,张旭转行到人工智能医疗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互联网行业太卷,实在卷不动了,想换个环境。

之前在互联网大厂工作时,张旭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熬到11点多才能回家。很多时候,其实根本没什么事情,但会议却一直不断,各种大会小会,这个领导开完,那个领导开,以及永远写不完的报告,工作日报、周报…

在张旭看来,尽管现在是越来越卷,办公楼大半夜都还灯火通明,但如今的互联网公司早已没有了创新精神,很多业务线完全就是为了做而做,浪费资源,这种卷没有丝毫的意义。

为此,当他们操作的项目在2021年中被砍掉,面临内部调岗和拿赔偿走人两种方案时,张旭毅然选择了后者。在家休整了半个月,之后转战去了人工智能医疗。

如今,张旭在新公司待了差不多有一年时间,重新找回了工作生活平衡的工作模式。他认为,对于互联网人来说,人工智能医疗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是很多的岗位是匹配的,二是薪资并不低,而且工作强度与互联网比要小不少。但他也担心,随着大量互联网人的涌入,卷或许是迟早的事。

面包、诗和远方,这份工作都给不了我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刘嘉,如今供职于一家芯片公司。硕士毕业后,他先后在两家互联网大厂工作过,但体验感都不是很好。

和张旭的观感一样,刘嘉也觉得当下的传统互联网行业普遍浮躁,没有创造力,很多所谓的科技创新,不过都是更换概念而已,即使真的有想法,但最终想要落地也很难。

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球陷入了缺芯的困局中,这也直接导致国内的很多互联网大厂争先布局芯片产业,整个芯片行业处于快速上升期,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

工作履历出色,专业对口的刘嘉,很快就被猎头公司盯上,最终以近百分百的薪资涨幅跳槽到了如今所在的这家芯片创业公司。

从公司离职的那天,刘嘉在朋友圈里写道:不管是面包还是诗和远方,传统互联网都已经给不了,所以我选择离开,江湖再见!

03“硬”技术周期  职场人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其实,从融资数据中我们可以窥得一些端倪。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6月,国内共有91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医药、碳中和这五个行业。

从某种角度讲,资本热钱争相涌入的赛道,即为高潜行业。数据也显示,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些行业。脉脉发布的《乘势而上 人才流动与迁徙 2022》报告也佐证了这点。报告显示,主要的新经济领域人才供给均明显上涨。涨幅较高的行业分别为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人工智能及新生物医药,成为逆势招聘的主行业。

“哪个公司还要39岁的员工啊?!”-科记汇

即便供给上涨,但这些行业内依然对人才如饥似渴。“经常会遇到同一个候选人手里握着AI公司、新能源的offer比较。尤其是自动驾驶的同学,基本上跳就是薪酬50%以上的涨幅。”在脉脉人工智能圈,有关车企、自动驾驶和互联网大厂哪家强的讨论不少。

这两年,人工智能、新能源、自动驾驶等公司开出百万年薪从互联网大厂挖人的消息屡见不鲜。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发展由虚入实,科技发展由“软”向硬的大趋势。

脉脉价值升级沟通会上,脉创始人兼CEO林凡也说:硬技术周期来临,互联网逐渐成为传统产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医药、碳中和五大黄金产业孕育新机遇。

“哪个公司还要39岁的员工啊?!”-科记汇

看到目标仅仅是第一步,判断目标是否适合自己,并且找到通往目标的路,才能最终带领职场人穿越周期,找到职场新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众多未知,面对信息不充分的情况,职场人的迷茫、恐惧和踟蹰不前在所难免。而破局之道就在于交流,以交流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脉脉上,很多面对同样困境的职场人,正在同事圈、行业圈、工种圈和社区广场里分享着自己对行业乃至职业的思考、转型的经验以及动态。

如果你也正处于迷茫中,不妨上脉脉看看,或许你需要的答案就在那里。关于脉脉本次改版升级的更详细说明,欢迎查看今天推文的二条。

疫情带来深刻的社会变化,也注定给工商业带来深远的影响。没有一位职场人能轻松度过过去一年,而管理者在立足当下的时候,还必须要把头抬起来,看一看未来要怎么做。

7月15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苏锡嘉教授在「衣」和「食」这两个最接地气的行业,邀请到两位最坦诚的EMBA学员,与我们对谈分享在一个特殊时期,怎样遵循商业最基本的规律,运用自己的常识,运用自己的坚持,运用自己对团队的感染力和对市场的洞见,能够艰难活下来,又别开生面地打开一片新天地。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