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近在眼前,你准备怎么过?

尽管这七天假期,是拿平时的周末东拼西凑来的,等于休了个寂寞,可对打工人来说,依然是一年当中为数不多的长假。有人早早制定好旅游计划,蹲点抢票,也有人选择回家消遣。

不过到了一定年龄,回家会变成一件有负担的事。因为家里的长辈们,不会放过这难得的面对面机会,逮着就是一通催婚。

或明说:“什么时候带个男/女朋友回来啊?”

或旁敲侧击:“你小学同学上个月都二胎了,你也不着急。”

双管齐下,全面渗透,各路亲戚可能还来提供下场外支援。

口头催一催算是基本操作,有的爸妈还会直接撵人去相亲,一个劲儿地来回撮合,巴不得这个月就把喜事给办了。

究竟是什么,让家长们急着盼你脱单呢?

当父母开始催婚,他们或许只想靠近你

探探用户@小左也是被催婚大队中的一员。

“前段时间和爸妈通视频,寒暄一番后,他们照例问起我的感情状况,让我多社交、多接触一些异性、对这方面的事情多上点心。语气里有点恨铁不成钢。”

他索性反问:你们那么着急干嘛?

视频那头,爸爸语重心长,又带一点理所当然地对小左说:“等你找好伴儿,成家立业,我们就不用再为你操心了呀?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任务”这个词,重重地砸在小左的心底。

工作几年,尽管早已自力更生,但在爸妈眼里,小左依然算不上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似乎只有看见我步入婚姻、组建家庭后,他们才能放下那颗操劳的心,才能把养育的责任从肩头上卸下。”

事实上,他们的想法并非个例,带有传统中国式家长的普遍底色。

受够催婚后,我决定拉我妈一起刷探探-科记汇

(中国式父母的惯性催婚)

从社会期待的角度看,上一辈的人成长于中国传统社会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被认为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为完人的必经之路。

受此影响,父母也把保障子女进入婚姻视为自己的责任。如果子女到了适婚年龄,却违背社会期待,没有成家,父母可能会觉得丢脸,自以为失责。

但对成长于新时代的年轻人来说,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方式的改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都让他们的婚恋观和上一辈出现巨大差异。

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何时结婚,也该由他们自行决定。

这种传统观念和新观念之间的冲突,让子女把父母的很多言行定义为“催婚”,为之困扰,甚至一度激化矛盾。但本质上,这是两辈人缺乏有效真诚的沟通,对彼此成长的世界不够了解与包容所致。

另一方面,在和父母的交流中,“小左们”也真切感知到,催婚有时候并不是婚姻观的代际差异所致,而是父母们在试图与子女寻找联结。

在步入社会前,家长们掌管着子女的饮食起居,督促他们的学业,这些共同话题在亲子间形成有力的联结。但当孩子们开始工作,远离家乡,地理的距离让可供聊天的话题骤减。

家长们的生活经验,无法解决身处异乡的孩子们的实际问题。有时候,向父母倾诉工作苦恼,也能从他们的语气中体会到一丝无能为力。

只有在婚姻话题上,家长们还能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指导和说教,和“翅膀硬了”的孩子们建立联结。

其实,当父母开始催婚,他们或许只是想更靠近你一点。

遇到催婚,试着拉父母刷一下交友软件

催婚来势汹汹,年轻人也有他们的应对方法。

要么干脆减少和家人长辈见面的机会,找各种借口推脱回家;要么租个男友/女友蒙混过关;还有人“用魔法打败魔法”,找半仙算上一卦,让父母定心。

《奇葩说》辩手庞颖,在播客“不合时宜”里聊亲子关系时提到过一句:表达是比敷衍更尊重对方的方式。

而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都在通过逃避表达,来逃避问题。

或许能解一时之忧,但不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太多好处,也不会让父母更理解并尊重你的选择。

父母不是洪水猛兽,催婚也不是抵在脖颈上的刀,中间其实还有许多回旋的余地,供子女去搭建一座与父母交心的桥梁。

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欲望,与其一遍遍地敷衍过去,不如打开天窗说亮话。重要的是,向父母分享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他们知道,即便一个人,你也能过得充实、富足。

也有很多年轻人,的确有脱单的需求,但同样因为缺乏沟通和表达,导致亲子关系也变得别扭疏离。这让他们不愿意在父母面前袒露这方面的欲望。

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也不满足于相亲这种脱单方式。它依托于家长们的人际关系网,蕴含更多家庭层面的复杂考量。

年轻人们想要更自由的表达,更自我的选择。于是,社交软件成了脱单首选。

探探今年七夕发布的《年轻人恋爱报告》显示,年纪越轻的用户,对于社交软件的认可度越高。在20-23岁的群体中,高达66.1%的用户表示,自己更愿意选择社交软件脱单,18-19岁用户这一占比高达76.5%。

在谈及为寻找爱情做出了哪些实际努力时,最常见的三大脱单举措里,“下载交友软件”也赫然在列。

受够催婚后,我决定拉我妈一起刷探探-科记汇

(2021探探《年轻人恋爱报告》)

很多年轻人想当然地认定,父母无法理解这种新时代的交友方式,所以他们闭口不谈。但是,与其说父母无法理解,不如说他们压根就没有给父母机会去理解,自顾自地在心里筑起了情感壁垒。

而交友软件,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打破壁垒的话题。

受够催婚后,我决定拉我妈一起刷探探-科记汇

(某位母亲帮女儿用交友软件找男友)

身边有位朋友,就把她的妈妈当做网恋参谋。她把在探探上匹配到的男孩,资料和聊天记录,都截图给妈妈看,两人就这段感情值不值得谈、怎么谈,讨论得热火朝天。

在这期间,朋友也了解到了妈妈曾经的恋爱故事,进一步加深了联结。

朋友其实挺意外,她没想到父母能如此自然地参与到她的生活方式中。前段时间她还说,妈妈现在热衷跟别的家长推荐交友软件——与其口头催婚,不如积极参与孩子们的现代化脱单大业。

“就算最后依然没有结果,但至少不必再承受任何被催婚的压力”。

事实上,很多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父母。面对催婚,只觉得是压迫,而忽视了其中父母的关心与不安。

要打破这种对峙的僵局,或许可以从这个国庆开始,试着拉父母刷一下交友软件。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