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难掩乱象,滴滴合规失守与信任危机的深层困局
作为覆盖数亿用户、占据国内网约车市场90%以上份额的行业巨头,滴滴出行的每一步动向都牵动着出行市场的神经。2025年以来,滴滴一边宣布完成网络安全整改恢复新用户注册,一边通过开放日活动回应司机关切、优化服务规则,展现出积极调整的姿态。然而,与这些举措形成反差的是,平台近期频发的合规违规、高抽成争议、诉讼缠身等问题,暴露了企业在治理层面的深层次缺陷。在规模与责任的天平上,滴滴显然仍未找到平衡,滴滴仍在不断透支用户与市场的信任。
不可忽视的探索
滴滴在出行领域的长期深耕创造了显著的行业价值,2025年在服务优化与合规沟通上也有局部进展。作为网约车行业的开创者,滴滴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重构了城市出行的供需对接模式,解决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候车难、调度乱等痛点,十余年间累计为社会创造了超300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即便在监管整改期间,滴滴平台的正常运营仍保障了城市出行的基本需求,尤其在节假日、恶劣天气等出行高峰期,其智能调度系统仍在缓解出行压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服务优化层面,滴滴2025年持续推进司机生态建设,通过开放日活动搭建沟通桥梁。9月12日,第三期“司机体验监督员评审会”在北京举办,60多位司机、媒体及专家代表围绕抽成透明化、跨城订单返程费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司机反映强烈的场站作弊问题,滴滴成立专项治理团队,2025年已配合多地警方刑事立案10起,打掉14个犯罪团伙,抓获43名违法嫌疑人,通过技术升级与人脸核验等手段维护接单公平性。在跨城订单返程费争议上,平台推出App内议价试点,乘客可自主选择三档返程费金额,费用全额给到司机,该模式已在江门、肇庆等城市落地,有效化解了司乘线下协商的矛盾。此外,滴滴还落实了随时提现、淡季无单赔付等优化措施,对100多项司机反馈问题完成30余项改进,展现出倾听诉求的态度。
合规整改方面,经过18个月的专项治理,滴滴于2025年4月恢复新用户注册,声明已全面整改网络安全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将切实保障数据安全与国家网络安全。这一进展被视为平台经济监管“治病救人”的典型案例,体现了企业配合监管、完善治理的意愿,也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
合规底线失守,多地密集处罚与“纸面整改”困局
尽管有上述举措,但2025年以来滴滴在合规经营上的表现依然堪忧,多地监管部门的处罚通报揭示了平台“边改边犯”的乱象。10月,红河州交通运输局披露,滴滴红河分公司长期向无证车辆、驾驶员派单,即便经过约谈、责令整改等多重措施,违规行为仍未遏制,导致当地网约车双合规订单率持续低位,安全生产与司乘权益保障问题突出。最终,监管部门对该分公司处以1万元罚款,并对负责人温某某启动立案调查,这也是红河州首次因网约车平台违规直接追究个人责任,标志着“企业+责任人”双重惩戒机制的落地。
类似的合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2024年12月,滴滴济南分公司因使用无网约车运输证的车辆运营,单月被罚100次,仅31日当天就集中被罚12次,罚款总额达12万元。进入2025年,违规派单仍是高频处罚事由,上海、吉林、天津等地多次对滴滴处以2万至3万元罚款,截至10月,仅公开披露的处罚就超过30次。这些数据印证了滴滴合规管理的流于形式——作为市场主导者,平台本应带头落实承运人责任,但实际却凭借垄断地位漠视地方监管要求,将合规整改异化为“纸面文章”。
更值得警惕的是,相应的客服,在回应无证派单问题时竟明确表示“平台对合规证件没有硬性要求”。这一表态与企业公开宣称的“积极推进合规化进程”形成鲜明反差,暴露了平台在合规问题上的双重标准:表面配合监管整改,实际却为违规经营留有余地。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经营逻辑,不仅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让司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露在风险之中,也让监管部门的治理努力大打折扣。
抽成争议升级,司乘权益的双向挤压
2025年,滴滴的抽成透明度问题再次引发舆论热议,大量司机与乘客的反馈揭示了平台规则对双方权益的双重挤压。尽管滴滴在开放日活动中公布2024年平均抽成为14%,并展示了部分司机6.9%、18%的抽成账单,但现实中远超30%的高抽成订单仍屡见不鲜。5月,有北京乘客反映,其支付240元的机场订单,司机实际到手仅120元,抽成比例高达50%,当乘客质疑时,客服竟以“企业自管行为”回应,并建议司机“换平台”。类似案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俯拾即是,有司机晒出120.04元订单到手86.03元的账单,抽成比例突破30%;跨城250公里的顺风车订单,司机到手仅90.95元,扣除成本后近乎亏损。
抽成争议的核心不仅在于比例高低,更在于规则的不透明与不公平。平台将乘客优惠券成本转嫁给司机,通过“一口价”订单锁定司机收入,却不公开计价明细;部分拼车订单中,乘客支付金额极低,司机投诉后发现存在账单伪造问题,但客服拒不回应。滴滴虽辩称抽成需覆盖系统维护、客服、保险等成本,但缺乏清晰的成本核算公示,让“抽成不等于利润”的说法难以服众。对于乘客而言,高抽成并未转化为优质服务,反而面临价格波动大、绕路、甩客等问题,投诉后往往陷入“机器人客服推诿—无法联系人工”的死循环。
这种双向挤压的格局,本质上是平台利用垄断地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在缺乏充分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滴滴既无需通过提高司机收入吸引运力,也无需通过优化服务留住乘客,最终形成“司机赚不到钱、乘客体验差”的双输局面,严重侵蚀了平台的生态根基。
7.4亿美元和解背后的信任危机
合规乱象与经营争议之外,滴滴还面临着巨额诉讼带来的财务与声誉双重压力。2025年二季度,滴滴宣布与美国投资者集体诉讼达成和解,同意支付7.4亿美元(约合53亿元人民币),并已计提相关拨备。这场诉讼源于2021年滴滴仓促赴美上市:平台在递交招股书19天后便挂牌上市,却未披露数据安全违规风险,上市仅两天就遭遇网络安全审查,App被下架整改,股价暴跌导致投资者巨额损失。
尽管滴滴在和解声明中否认存在过错,称和解是为“避免诉讼对业务的成本与干扰”,但7.4亿美元的巨额支出仍引发市场质疑——若不存在违规行为,为何要付出如此高昂的“和解成本”?事实上,这场诉讼的核心争议点,正是滴滴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合规漠视,平台明知自身数据收集行为违反相关法规,却在上市过程中隐瞒风险,向投资者传递误导性信息,本质上是对市场规则与投资者权益的双重侵犯。
巨额和解金对滴滴的财务状况造成显著冲击。数据显示,2024年滴滴已收到110张顶格罚单,累计行政处罚超3.5万次,叠加此次和解支出,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承压。更严重的是,诉讼暴露的诚信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尽管滴滴传闻计划2025年在香港IPO,但频繁的负面舆情让上市前景充满变数。对于一家依赖用户信任与资本支持的平台型企业而言,这种信任透支的危害远大于短期财务损失。
巨头当有巨责,合规不应是选择题
滴滴近期的一系列负面事件,并非孤立的经营失误,而是企业发展理念与治理结构长期失衡的必然结果。自2016年收购优步中国成为行业霸主后,滴滴逐渐陷入“规模至上、利润优先”的发展误区,将扩张速度与市场份额置于合规经营、社会责任之上。从2021年数据安全违规被重罚80.26亿元,到2025年仍在无证派单、高抽成等问题上屡教不改,反映出企业并未真正吸取教训,合规意识仍停留在“被动应对监管”的层面,而非主动融入经营战略。
作为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行业巨头,滴滴的每一项决策都关乎数亿用户与数千万司机的切身利益,其社会责任远不止提供出行服务。然而,从实际表现来看,滴滴在追求商业利益时,往往忽视了这种责任:对司机,通过不透明规则压缩收入空间;对乘客,将隐私数据视为盈利资源;对监管,采取“纸面整改”敷衍了事;对投资者,隐瞒风险误导决策。这种“责任缺位”的发展模式,不仅违背了“让出行更美好”的企业愿景,也与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
监管部门的态度早已明确:2025年央行宣布14家大型平台企业基本完成整改,释放出“常态化监管+政策支持”的信号,既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也鼓励平台企业健康发展。但这种支持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坚守合规底线、履行主体责任。滴滴若想真正走出困局,不能仅靠局部的服务优化或被动的罚款和解,而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治理变革:一是建立透明化的规则体系,公开抽成计算方式、成本构成,保障司乘知情权;二是将合规管理纳入核心战略,从源头清退不合规运力,杜绝“边罚边犯”;三是重构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平衡平台、司机与乘客的利益关系,而非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
滴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平台经济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缩影。其早期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行业痛点,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当企业成长为行业巨头后,却未能同步提升责任意识与治理能力,陷入了“规模越大、争议越多”的困境。2025年以来的密集负面事件警示我们:平台企业的“大”,不应只体现在市场份额与用户数量上,更应体现在合规自觉、责任担当与价值创造上。
对于滴滴而言,恢复新用户注册、举办开放日等举措是积极的开始,但这远远不够。真正的改变,需要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革新,需要将“合规”从被动要求转化为主动追求,将“责任”从宣传口号落实为具体行动。唯有如此,才能重新赢回用户与市场的信任,在规范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滴滴的困局也提供了重要启示: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监管部门的精准引导,更需要企业自身的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市场、敬畏用户,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之道。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科记汇,资深财经媒体人创办,财经报道先锋,年阅读观看量数亿。关注研究重大财经动态、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发展历程,报道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关键发展节点。内容同步数十家网络平台。欢迎提供报道线索和采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