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业:重组后,向阳生长-科记汇

近些年来,传统电影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凭借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在影视行业占据极大份额的阿里影业,从创立之初,发展就一路曲折。在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商业版图中,阿里影业是大文娱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云也曾直言:“大文娱是给人带来快乐的,会给大文娱11年时间,期间不会考虑赚钱”。

戏剧性地是,在阿里巴巴重组前,大文娱集团也确确实实亏损了十年。直至重组后的首个季度,才实现扭亏为盈,大文娱集团的核心业务阿里影业在2021年也才实现盈利。而据阿里影业发布的2023/24半年度业绩,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六个月内,阿里影业实现收入26.1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3%;包含大麦的营收为31.85亿元。经调整EBITA盈利约4.61亿元,同比增幅209%,净利润4.6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0.22亿元。

而2024年4月30日,阿里影业也在港交所公告,预期于2023/2024财年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不低于2.6亿元,而2022/2023财年录得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约2.911亿元;预期于2023/2024财年整体收入将较2022/2023财年增长超过40%。

尽管增长势头良好,阿里影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流量为王or内容为王? 

阿里影业的前身是“文化中国”,自2014年阿里巴巴斥资62.5亿元收购文化中国约六成股份后,文化中国改名为阿里影业。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影视娱乐旗舰,阿里影业的业务范畴广泛且深入,涵盖了内容制作、互联网宣传发行、娱乐电商以及海外业务四大核心板块。阿里影业还通过控股淘票票、入股万达、华谊等业内知名公司,建立起了一个全产业链的影视娱乐公司。并且背靠阿里巴巴集团这颗大树,从创立之初阿里影业就天然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并且公司的野心是希望掌握电影全产业链,并将公司业务覆盖全球。

但阿里影业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还被戏称为“烂片制造商”。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即便手中资金充足,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制作能力,消费者们也不会为此买账。阿里影业曾对外称:在“内容”之上的投入不会设定上限,2015年阿里影业的副总裁徐远翔曾称:“阿里影业不需要专业编剧,从网上海选找剧本就可以了。”他表示,阿里影业经过数据调查后,已经总结出了在中国电影行业制胜的秘诀:做电影必须符合有IP、有明星阵容和有“逆袭”主题三大条件。徐远翔“只要故事,不需要剧本,将不再请专业编剧”的言论也遭到了一种行内人员的口诛笔伐,甚至表示不再和阿里影业合作。

不重视内容的基调,实际上早在大文娱集团板块成立初期就可见一斑。2016年6月阿里巴巴合伙人俞永福成立阿里大文娱板块,并认为大文娱应该为行业搭建基础设施,贯通上下游,觉得互联网公司不能只专注于做好内容。

但违背行业价值观念或许确实走不远,阿里影业寄希望于这套制胜秘诀能够开拓电影市场,可最终却并没有奏效。在“好口碑+阿里影业+淘票票”的配备下,阿里影业推出了非常多电影,但绝大多数电影的票房和口碑都双双失利。曾经斥资上亿的《阿修罗》《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采用制胜秘诀,注重特效的绚丽,摒弃内容质量,更邀请各种流量小生,最后全部扑街。紧接着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更是被票选为当年的“年度烂片”。

其实从阿里影业近些年的财报也可以看见这个规律——阿里影业近八成收入来源于营销,票房收入仅占比不到两成。倘若阿里影业仍将这份制胜秘诀奉为圭皋,不重视内容质量,或许永远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

重组后,阿里影业的向阳之路

在整个大文娱集团,阿里影业、大麦与优酷是拉动集团收入增长的三架“马车”。其中阿里影业和大麦更是被视为最核心的增长引擎。自重组后,大文娱集团的动作也非常大。去年9月阿里影业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全资子公司阿里巴巴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份购买协议,阿里影业将附条件收购经营“大麦”品牌的Pony Media Holdings Inc.的全部股权。换而言之,原本独立运营的大麦正式并入阿里影业旗下,成为其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这也加速了阿里影业和整个大文娱集团的资源整合,为阿里影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具体而言,阿里影业和大麦的整合,能够助力阿里影业打造线下娱乐旗舰平台,构建闭环票务生态。据阿里影业公告,截至2023年8月,大麦网累计注册用户逾1亿人,已举办超过180万场演出及体育赛事,覆盖全国超过7700家 场馆,23Q2期间DAU峰值超1000万、访问量峰值超200万人次/秒。大麦在现场演出票务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联合后,大麦能够填充阿里影业在演唱会、音乐节、livehouse、戏剧、体育赛事、 展览等线下娱乐类目的空白。这些线下娱乐类目也能和电影内容展开深度互动,彼此引流,扩大阿里影业内容生产池及变现渠道。而淘票票和大麦也能相互赋能,形成完成的票务服务生态,如淘麦VIP会员体系就打通了消费者电影和现场演出的多元消费场景,能够有效提高用户黏性。

外部电影市场的变化为阿里影业带来了很多机遇。疫情期间,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让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艰难无比。但疫情结束后,整个中国的文娱行业迎来了极大的反弹,大众对文娱层面的消费尤其火热。根据拓普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录得含服务费票房492亿元,同比增长77%,约为2019年同期票房收入的87%。

阿里影业也抓住这个机会,参与制作了很多较为卖座的电影,如《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长安三万里》等,票房合计超过百亿。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9月30日止的六个月内,阿里影业电影投资制作与宣发收入为12.7亿元,同比增长96%,剧集制作收入1.39亿元同比下滑71%,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收入约6.48亿元,同比涨幅41%。同时,阿里影业也加大了在营销层面的投入。财报数据显示,截止9月30日的6个月内,销售及市场费用约为3.77亿元,同比增长188%,销售及市场费占收入比重从过往期间7%增加至14%。

内容相关的收入增长,也表明阿里影业在积极求变。起初,阿里影业更希望做一个平台化的互联网影视公司,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而非传统的内容制作电影公司。在阿里影业成立后的几年内,内容板块也确实是阿里影业赚钱效应最差的部分,反而在互联网宣发上大有作为。但几年过去了,业绩的不突出迫使阿里影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变。

可以看见,近一两年来阿里影业推出的影片明显质量上来了,内容相关的收入占比也持续增长起来了,这也表明作为互联网电影企业的阿里影业也开始重视内容质量,并进一步参与内容创作。去年阿里影业就提出“锦橙合制”计划的新内容目标:未来5年,阿里影业将以合制的方式,推出30部影片,覆盖科幻、悬疑、爱情、现实主义、动画等类型赛道,加大对科幻、动画和大湾区电影的投入,提升这类题材在合制片单当中的占比。

曾经阿里影业梦想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但错误的战略让它与梦想相行甚远,庆幸的是阿里影业明悟过来,只有内容和宣发两条腿并行,才能走得更远,离梦想更近。而伴随阿里大文娱集团扭亏为盈,或许阿里影业也能乘着东风,向阳生长。

阿里影业:重组后,向阳生长-科记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