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浦兰钧) 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0666.HK)。上市首日,据瑞浦兰钧全球发售报告数据,瑞浦兰钧此次全球发售1.16亿股,每股18.30港元,盘中最高价一度达到19.66港元,当日收盘18.78港元,总市值超420亿港元,一跃成为港股市值最高的锂电池公司。

成立于2017年的瑞浦兰钧,仅花费6年时间就能够在储能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个速度可谓令人惊叹。但从近三年数据看,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净亏损分别为5327.9万元、8.04亿元、4.51亿元以及9.20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2.2%、-15.4%、7.4%以及4.1%。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合计亏损了22.28亿元。有人发出质疑,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瑞浦兰钧凭什么值400多亿?

事实上,关于瑞浦兰钧的争议长久存在,有人看好,有人看衰。

大树底下,也不好乘凉

从诞生之际,瑞浦兰钧就投了个“好胎”。

瑞浦兰钧这家黑马锂电池公司或许很多人比较陌生,但它的母公司却是大名鼎鼎的世界镍王“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制造商和金属镍生产商,2023年青山集团以547.1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的第257位。

身为“世界镍王”,青山集团依托丰富的上游资源,早在前几年开始布局下游锂电池产业。2017年10月,青山集团成立了瑞浦能源,紧接着在2020年又成立了上海兰钧新能源。直到2021年8月瑞浦能源获得了上海兰钧新能源控制权,最终两家企业合并成现在的瑞浦兰钧,主要从事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单体到系统应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为方型铝壳刀片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

在母公司的扶持下,瑞浦兰钧这几年营收增长迅速。据招股书数据,母公司青山集团即是瑞浦兰钧的大供应商,也是它的下游客户。一方面,青山集团向瑞浦兰钧供应电解液、PV­DF及铜箔等产品,另一方面,瑞浦兰钧向青山集团出售电池产品。数据显示,2021年青山集团是其最大的供应商,占总采购金额的8.4%;2023上半年青山集团还是其最大客户,贡献了公司总收入超12%。

瑞浦兰钧的发展可以说是 “异军突起”。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瑞浦兰钧营收分别为9.07亿元、21.09亿元、146.48亿元及65.95亿元。其中2020年至2022年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01.9%。而先后进入瑞浦兰钧的投资方高达30多家,包括IDG资本、深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上汽系、中伟股份等一众产业龙头以及浙江、佛山、芜湖、淄博等地国资。

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7%、1.2%,均排名第十。而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瑞普兰钧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达3.99GWh,市占率为1.17%,排名第十一。储能电池方面,瑞浦兰钧2022年储能电池装机量的市场份额为8.8%,位居全球第三。

但背靠大树并不意味好乘凉,增长迅猛背后,瑞浦兰钧非常依赖以低价抢占市场,烧钱维持扩张。当下锂电池市场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在该领域布局发展的企业不得不“自降身价”来抢夺市场,甚至锂电池成交价格已经低于部分厂商的成本线,新能源市场可预见将会陷入“内卷”。据鑫椤锂电统计,2023年1-11月,动力与储能电池核心产业链价格全线暴跌,其中动力电池跌幅超44%,方形储能电芯(磷酸铁锂)降幅超51%,部分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产品价格降幅超6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幅更是超过74%。加之锂电池领域本身就有很多体量庞大的竞争对手,类似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企业很早就在风口期布局,至今已沉淀了大量的客户资产,在市场上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瑞浦兰钧入局时间较晚,不得不采取更极致的低价策略来打通市场,一如当年的瑞幸。

低价策略带来的是营收保持高增长的势头,可尽管如此,瑞浦兰钧还是面临年年亏损的经营状况,想要扭亏为盈似乎一直“遥遥无期”,甚至亏损金额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对于业绩亏损,瑞浦兰钧对外表示,主要归因于扩大产能导致利用率低、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组合及定价战略、运营开支及2023年初的电动汽车行业市场状况。

但它也很清楚自身面临的困境,在招股书上瑞浦兰钧表示:“我们预计2023年录得的净亏损将大幅上升”“预计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进行IPO的目的也是希望募集更多资金来支撑公司的业务发展。据瑞浦兰钧预计,公司直到2025年才能实现盈利并产生经营现金流入。

造血能力不足,短期仍需外界持续输血

采用低价策略来迅速抢占市场无可厚非,可一旦把时间线拉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从招股书看,其经营性现金净流出35.57亿元,投资活动净流出114.95亿元,公司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基本以来融资活动维持。截止到2023年6月底,瑞浦兰钧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40.21亿元,与宁德时代1093亿元、比亚迪792亿元、国轩高科136.1亿元和欣旺达147.8亿等优质头部公司相差甚远。

在上市前,瑞浦兰钧先后完成了三轮外部融资,累计融资85亿元。但入不敷出走不长远,瑞浦兰钧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科研创新等方面下狠功夫,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相关数据显示,瑞浦兰钧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8%、11.2%和5.2%,从百分比来看,瑞浦兰钧在研发投入上还是花了很多心思。但落实到具体金额上,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以2022年为例,瑞浦兰钧的研发开支仅有7.68亿元,同期国轩高科和宁德时代的研发费用分别是24.16亿元和151.1亿元,差距可谓相当大。

在产能利用率上,形势也不容乐观。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瑞浦兰钧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0.3%、86.4%、73.9%和49.4%,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为了在这场产能“军备竞赛”中不掉队,瑞浦兰钧依然选择继续扩大产能。即使你不扩大产能,别人也会扩大产能,产业巨头都希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据悉,瑞浦兰钧在温州、嘉兴、柳州、佛山、重庆设有生产基地,截至2022年总产能为35.2GWh,预计2025年底前将超过150GWh。截至2023年6月30日,瑞浦兰钧设计产能达到35.2GWh,计划于2023年底前增加产能至62GWh。

此次上市,瑞浦兰钧也准备将所得款项净额80%用于扩大公司的产能,拟在温州、佛山及重庆建设生产工厂;10%用于先进锂离子电池、先进材料及优化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研发;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当下产业的生命周期似乎已经决定了产能过剩的发展趋势,迈入这个产业,扩大产能的脚步已经无法停止。在锂电池产业迈向成熟阶段,供给过剩,需求降低,赛道竞争激烈,海外扩张掣肘等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企业在这场洪流中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更加激进的产能扩张策略。可当产能上来了,就必须打响“价格战”,开始内卷,直至利润开始大幅度下滑。这不是瑞浦兰钧所面临的困境,更是其他同类企业面临的痛点。

IPO只是瑞浦兰钧的新起点,随着产业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如果未来这匹黑马不能扭亏为盈,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未来能否持续胜出将被打个问号。​

(科记汇,财经、科技内容先锋,资深采编团队,同步三十家网络平台。张子鹏|ne­w­s­m­e­d­ia007)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