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洞察丨何解自主产品“不敢用、不想用”的顾虑?
01症结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和经济领域流行着一个鼓舞人心的说法:“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但是细细思量下,这一说法的确值得商榷。
从横向产业类别粗分来看似乎可能是成立的,因为无论是大到飞机、高铁、空间站,小到模具、扣件、螺丝钉我们都能够生产。但是从纵向价值链来看就很难成立。中国亟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高附加值的产业能力相对较弱。
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后,我们的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整体工业基础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基础材料研究、先进制造工艺、原创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四基”)、工业设计软件、ERP核心应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
基础产品和类似的ERP核心应用牵一发动全身,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对装备工程、企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客观上导致企业倾向于采购国外性能更好、产品成熟度更高的产品。近20年来,我国大企业信息化中高端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而自主创新产品却面临(企业)“不敢用”“不想用”的局面。
02政策导向
4月23日,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举办的“2022年经贸形势报告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就指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了、讨不来,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加强应用牵引,抓紧把基础产品用起来,推动更多产品在使用中实现从有到优。”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03举措方针
辛国斌称,要发布优秀示范推广产品和工艺目录,实施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示范应用,支持企业用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等优惠政策,解决“不敢用”“不想用”的顾虑,促进产品迭代创新,加快变成“能用”“好用”的产品。
要抓紧把基础技术和产品的“短板”“瓶颈”补起来。要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完善“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加快攻关突破。
除了聚焦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加快国产信创示范应用推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尤为重要。
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工信部对制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实施了专项攻关工程。聚焦行业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继续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聚集,使制造业上下游形成联动、协同效应,加速科研成果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
03中国方案
金蝶以“场景驱动,平台+生态”的创新模式,集众智、推动数字产业生态化发展。并且以金蝶云·苍穹可组装企业级PaaS平台作为基石,凭借强大的可组装能力为企业提供多场景、多层次、新模式的数字化支撑,逐渐确立在破解“卡脖子”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从而提升企业韧性、加速数字化创新与变革。
金蝶云·苍穹结合了企业级云原生技术及动态领域模型(KDDM),实现了企业级场景百万在线并发测试验证;荣获工信部信通院数字生态兼容性认证、首批低代码开发平台通用能力评估认证、并且与华为、长城、飞腾等国产信创安可厂商完成了兼容适配。同时,金蝶云·苍穹成为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中国唯一SaaS+PaaS厂商,全面融入全球云原生技术生态。旨在将金蝶20多年服务大企业管理的经验、方案及行业实践不断总结和提炼,为大企业提供成熟可靠和可组装的企业业务能力,实现从ERP到EBC(企业业务能力)的跨越。
04砥砺前行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还有很多瓶颈,如产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管控抗风险能力弱、技术原创能力低、关键业务应用被“卡脖子”等问题,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我们相关产业领域(基础材料、核心工艺、软件设计、前沿技术)核心竞争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上去了,即使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也能够从容应对。
因此,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中流砥柱——国资央企和各大行业标杆,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战略中的制约企业业务连续性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自主可控的核心业务能力、打造原创技术平台补齐短板,积极响应国家相关部委信创要求,先行示范,小步快跑,不断基于业务场景的创新实践,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深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锻造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有明确的战略指引,依托强大的数字化平台支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定可以为企业打造出可应对任何风险挑战的企业业务能力。
---------------------------------------
(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