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集团刘汉元:光伏产业迎确定性机遇,预判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当前5至10倍-科记汇

2025年11月17日,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指出,能源变革是全球发展的确定性机遇,在碳中和目标引领与技术创新驱动下,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将达到当前的5至10倍。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者,刘汉元围绕十五五新能源使命、产业竞争力、技术创新、出海布局等七大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

能源转型三重价值凸显,十五五规划引领产业规模倍增

当前,能源转型、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更被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刘汉元直言,中国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碳排放总量居全球前列,另一方面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多年保持在70%以上,最高接近75%,2024年石油进口支出约3800亿美元,加上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全年能源进口总支出逼近5000亿美元。与芯片进口不同,这笔巨额支出属于有去无回的消费性支出,对国家外汇平衡构成持续压力。

在此背景下,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破局之道。刘汉元测算,仅需利用西部1%-2%的荒山、荒坡、沙漠等闲置土地资源,就能让中国能源供给完全立足于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之上,实现安全、稳定、永久性的能源保障。这一转变不仅能破解能源供应安全与外汇安全难题,更能助力中国引领全球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随着十五五规划明确新能源发展思路,刘汉元预判,未来五年风光发电、储能产业、新型能源体系与电力系统的协同发展将掀起新的高潮,真正推动中国迈入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举多得的战略选择,更是值得全世界点赞的发展成就。他强调。

从产业优势来看,中国在光伏领域已形成绝对全球领先地位:多晶硅产能占全球约95%,能生产多晶硅的国家比能制造核潜艇的国家还少,在拉棒、切片、电池、组件等关键环节,中国产能占比也达到85%-95%以上。刘汉元指出,光伏产业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在核聚变等颠覆性技术成熟之前,光伏几乎是能源转型的唯一生力军。与人工智能等存在不确定性的领域不同,能源变革是完全确定的、正在发生的趋势,相关企业的发展空间将极为广阔,其机会应该是今天规模的5倍、10倍以上。

破局内卷与技术攻坚,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

谈及当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内卷问题,刘汉元认为这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改革开放40余年形成的中国速度与创新活力,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发展,也为全球通胀平衡作出了贡献,但当产业发展速度超出全球总需求增长时,以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就出现了阶段性产能过剩,企业为生存陷入激烈竞争。

刘汉元指出,防范过度内卷与防范垄断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课题。当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矛盾是防止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和过度内卷;而发达国家产业格局已定,更需防范寡头垄断。认清发展阶段的核心矛盾,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产能与需求的适度平衡,是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同责任。他表示。

在解决方案上,刘汉元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政策配套应精准聚焦主要矛盾,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引导;二是企业需树立顾全大局的观念,在保障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共同维护行业生态;三是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企业达成发展共识。凭借中国光伏产业已形成的全球规模优势与成本优势,加上政府引导与行业共识,刘汉元对新三样防范过度内卷、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充满信心,未来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行业将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技术创新是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一点在通威43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充分印证。刘汉元介绍,通威始终坚持技术进步导向,在研发投入上奉行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持续加大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力度。光伏产业作为半导体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领域,其工艺与设备依赖精密尖端技术,从原理验证到工程化落地再到成本优化,需要经过大量小试、中试等研发投入。为此,通威在成都建立了全球光伏行业最大的研发创新中心,覆盖源头技术、多元电池技术路径、封装组件等全产业链研究领域。这一平台不仅服务于通威自身发展,更向全球科学家开放,无论是牛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际名校学者,还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科研力量,都能在此将创意与工程路径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无缝对接百GW级生产线。

刘汉元表示,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产业、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已实现从拿来主义到后来居上的跨越。不仅通威,国内众多行业龙头企业都已具备布局5年、10年甚至更长期潜在性研究的能力,这将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他强调,源头技术突破仍是当前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产学研协同发力。

源网荷储协同提速,储能成本突破催生能源变革质变

在谈及光伏企业出海与能源系统整合时,刘汉元提出,光伏、储能、电动汽车新三样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电动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扩大了电力需求,储能技术的突破则为风光发电大规模并网提供了关键支撑。

回顾产业发展历程,刘汉元指出,过去10年行业已成功解决光伏发电成本高于煤电的难题,而近3-5年面临的核心挑战是电网调节能力跟不上装机增速,导致弃风弃光与电网安全问题。这一阶段可视为能源转型第二次黎明前的黑暗,核心等待新型电力体制机制完善与储能体系经济性突破。

令人振奋的是,储能产业已迎来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同比增长约30倍,凭借中国制造的可靠性、质量与成本优势,新型储能成本已降至0.2元/千瓦时以下,领先企业更是达到0.15元/千瓦时水平。刘汉元测算,结合0.15元/千瓦时的光伏发电成本与0.05-0.1元/千瓦时的储能、输送成本,中国将在今明后三年形成从西部能源基地到东部用电区域的跨区域供电解决方案,终端电价可控制在0.5元/度以下。

这一突破为未来10年、20年构建完全由新型储能系统支撑的新型能源电网奠定了物理路径和经济基础。刘汉元表示,随着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机制的完善,能源转型将进入更快加速期,当前正处于质变前夜,度过短暂纠结期后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在产业布局上,刘汉元强调差异化分工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对储能产业的长期调研,通威认识到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国内企业已跻身全球前列。基于自身发展定位与企业文化,通威选择与同行实现差异化竞争,在应用端形成互补。产业发展需要明确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刘汉元表示,通威将持续聚焦光伏主业,同时尊重同行在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的优势,通过分工协作在能源转型大舞台上实现相得益彰的发展。这种战略选择既体现了通威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清晰认知,也展现了龙头企业推动全行业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谈及行业健康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刘汉元首先指向观念层面的认知统一。他认为,如何准确把握反垄断与防内卷的力度和时机,认清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全社会包括媒体、政府官员和企业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当前中国多数行业还难以形成垄断,此时应将防过度内卷作为重点。若用成熟市场的反垄断方式应对当前的内卷问题,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刘汉元强调,这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避免因认知偏差影响产业发展。

其次,全球范围内的行业自律至关重要。刘汉元认为,任何产业都需要一定的产能冗余应对需求波动,但如何让这些冗余产能实现理性协同发展,是行业同行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短缺经济时期追求产能最大化,而高质量发展时期更需要构建良性产业生态和文化共识。他特别提到,行业协会应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成熟国家,行业协会是连接政府与企业的重要纽带,能够有效协调行业诉求、达成发展共识。刘汉元以欧佩克为例,指出该组织能将开采成本差异巨大的国家协同起来,稳定原油产量和价格长达四五十年;而中国集中了全球95%的光伏产能,其中80%-85%集中在几家龙头企业,且拥有相同的文化、法规和语言基础,完全有条件实现更高水平的行业协同。

就像调节自来水总闸门一样,通过行业协同平衡供需、形成合理价格,实现全行业良性发展,刘汉元对此充满信心。刘汉元表示,在能源变革的确定性机遇下,中国光伏产业将持续引领全球低碳转型,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

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科记汇,资深财经媒体人创办,财经报道先锋,年阅读观看量数亿。关注研究重大财经动态、企业家精神、商业文明发展历程,报道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创业公司关键发展节点。内容同步数十家网络平台。欢迎提供报道线索和采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