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经历多年波折曲折的发展历程,十几年间,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巨大跨越,实现了向“全球造、全球卖”格局的转变,造就了光伏产业链中的多个全球巨头。在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一家早早从农业跨界进入光伏产业的企业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这就是通威。其创始人刘汉元,凭借对政策和能源趋势的准确判断,走过了和中国光伏产业共同成就的二十年。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光伏翘楚的创新与实践-科记汇

图: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水产巨头跨界进军光伏

60后刘汉元曾就读于四川省水产学校,后在眉山县水电局工作,从技术员、助工、工程师,一路做到了高级工程师。在这段工作经历中,刘汉元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后来该技术向全国推广。这两段经历,为他后来的能源业务嗅觉和注重全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策略,奠定了基础,也是通威首创“渔光一体”模式的前奏。此后,在1986年,刘汉元创办了通威集团的前身——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1992年,依旧在眉山,刘汉元创办了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这也成为了后来的通威集团。从刘汉元的教育和创业经历,可以窥见通威集团日后的业务轨迹:饲料起家,做专做精;跨界光伏,飞速成长。

通威官网的介绍高度凝练了这家光伏巨头近30年来的双重业务轨迹:“发端于水产,成长于农牧,跨越于新能源,通威始终坚守实体经济,践行实业报国,不忘初心,持续演绎绿色发展梦想。”通威股份于2004年在上交所上市。当时的通威还只是主营饲料业务,年营收近20亿元,是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

在通威上市的2004年,光伏行业迎来全球范围内的首次爆发,一年之内,市场需求翻倍。迫于环保和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德国、瑞士、西班牙等多国相继出台光伏政策,国内厂商接到了不少的海外订单。

2002年在北大就读EMBA课程时,刘汉元就开始研究各种新能源话题;其后,刘汉元连读DBA工商管理博士,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各类新能源的比较和我国的新能源战略。本就乐于钻研的刘汉元,他的跨界选择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思考,而非一时兴起盲追市场热点。这也成为通威能够在光伏市场的跌宕浪潮中稳稳航行的秘诀。

2006年,刘汉元选定光伏新能源产业跨界进军,通过收购投资切入光伏赛道。当年,通威投资了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并在2013年收购合肥赛维电池片业务,成功切入光伏产业的两大主要环节,而多晶硅和电池片也成为日后通威在光伏产业的两大王牌。2016年,在完成了对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通威太阳能合肥的收编后,通威股份真正巩固了农牧+光伏双主业赛道。通威也在硅料与电池片环节站稳了脚跟。

刘汉元的战略眼光不仅体现在通威集团的发展上,也表现在对整个光伏产业未来的洞察和布局。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当年的他坚信光伏产业的前景和潜力,对绿色能源的前景信心十足。但在近20年前,煤电是我国主要的电量来源,也支撑了大部分我国的高峰用电负荷需求。当年,低碳减排意识不强,光伏产业并不太被看好。但刘汉元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是能源中获取路径最短、效率最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对其进行的有限利用就可以提供人类需求的无限能量。他提到:“有人认为光伏可能会占未来能源的30%、40%,也有人认为在50%、60%,而我们认为光伏有可能占未来能源的60%、70%,甚至更高比例。”多年后的今天,虽然国内光伏行业发展几经跌宕,但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发布,碳交易市场的繁荣,我国光伏行业发展也随之高歌猛进。这与他当年的信心遥相呼应。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光伏翘楚的创新与实践-科记汇

图:通威“渔光一体”养殖基地。光能便被转化成电能,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渔光一体开创独特产业结合道路

2016年至2020年,光伏业务在通威股份的营收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光伏业务以超过50%的占比超越了农牧行业,成为通威股份的第一大业务板块。随着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高速发展,通威的光伏产品“满产满销”,毛利润率飙升至近40%,而2020年这一数字还只是23.19%;板块毛利润增长191.31%、达到152亿元。农牧板块的稳定毛利,光伏业务则不断扩充着通威的上限。

刘汉元身上的创新基,此刻再度大放异彩。做水产、饲料本行的通威,将光伏和水产养殖结合,全球首创了渔光一体的养殖+光伏水产业模式。目前,渔光一体已落地我国湖北、安徽、江苏、山东、广东、天津、江西、湖南、内蒙古等多个省份。谈到渔光一体的实现,刘汉元表示:“这是顺势而为的事情,我们拥有两个优势主业,在鱼塘里探索出光伏应用,水下养鱼、水上发电,实现了两大产业的融合。”刘汉元认为,这还可以让分散的农村、农业、农民发生转变,成为现代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和样本。他的设想在渔光一体全国推广的过程中落地实现,“渔光一体”模式解决了终端应用场景的覆盖问题,也是通威对其“光伏+渔业”资源的协同整合。敏锐的创新直觉和实业报国的理念让通威再次成为了双赛道结合的出色经营者。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蓝图和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威“光伏+农牧”的发展案例显得尤为切题。渔光一体,是新渔业、新能源、新乡村建设的“通威方案”。渔光一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也推动通威实现了从光伏组件制造商到光伏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升级。

光伏的全产业链并不长,面向产业链全栈、生产光伏组件是大多数光伏企业的选择。一路稳扎稳打的通威也走的是这条道路,2022年8月,已是光伏硅料和电池片龙头的通威进军光伏组件板块,并在当年延续多晶硅和电池片的绝对优势地位,旗下永祥股份稳坐全球第一大多晶硅厂商,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5%;通威太阳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光伏电池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多的太阳能企业。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光伏翘楚的创新与实践-科记汇

图:光伏组件在沙地中大规模安装,可为地表遮光挡风,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有效降低风速,不仅能用于发电,还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精准把握行业起伏周期

光伏产业发展离不开成本与政策。光伏重要原料——硅料价格的频繁波动也对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随着政策逐渐退坡、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技术领先、成本领先”令光伏企业的发展逻辑逐渐回归市场。通威凭借着全球第一的电池片产量以及对技术的不断创新,成功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而通过因地制宜的硅料发展策略,通威也将四川、云南的水电优势充分发挥,从而使硅料的生产成本做到了行业最低。在产业波动剧烈的过程中,通威凭借两次逆向投资而站稳脚跟。

通威第一个逆周期投资的经典案例发生在2013年。经过了2011年欧美等地光伏补贴大幅下降,全球光伏市场暴跌,不少企业濒危。当时,通威以8.7亿元收购合肥赛维,切入电池片领域,后者曾是全球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单体规模最大的公司。这场收购令通威切入了光伏产业的重要环节,为通威日后在电池片领域的绝对优势奠定了重要基础,利用短期机会精准抓住发展机遇巩固了长期优势。

另一个逆周期投资案例发生在2020年的2到3月,全国受到疫情影响,多晶硅价格处于近10年的最低点。不少企业停止扩产甚至停产,通威却反其道而行之,当即宣布扩产,成就了后来投产的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工程,年产能均达到了5万吨。这一逆周期扩产计划,让通威在2021年开始的光伏新一轮热潮中,成为率先有大批量产能释放的公司,也是那次硅料波动周期的最大赢家之一。

刘汉元认为,行业遇到低点,相应的技术、成本,可能更靠近大量应用的起始点,“我们内部对技术工艺的改进,具备了工艺迭代条件,内外判断使我们果断进行两三年的持续投入建设,从行业、案例研究角度来讲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巧合,或者是非常有意义的必然。”可见,逆势而为扩产并非视原料价格暴跌而莽撞定下的规划,背后是对光伏行业波动的深刻认知和企业实力的多年沉淀。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绿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能源汽车、光伏正在成为产业政策、产业资本蜂拥的赛道,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已成为我国出口的“新三样”。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也接续脱贫攻坚,成为历史新时期的又一发展主题。通威在农业和光伏双赛道中的重要贡献和时代的主题交汇,体现了刘汉元对宏观形势和行业趋势的准确判断。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光伏翘楚的创新与实践-科记汇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光伏翘楚的创新与实践-科记汇

根据通威的产能规划,2024至2026年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累计产能规模将分别提升到80到100万吨、130到150GW,进一步夯实其全球最大、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地位。在跌宕起伏的光伏赛道,通威曾言:“通威做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是行业前三,争取第一。”这是2022年8月,光伏硅料和电池片龙头通威股份进军光伏组件板块时,通威在投资者交流会上的豪言。

2022年,通威的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已冲进全国前十。通威还经历了组件业务高歌猛进的2023年。4月29日,通威股份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一季报,之后多家券商对通威的硅料成本控制、电池产品和组件业务持乐观预期,看好其长期成长性。

通威集团和刘汉元的故事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缩影,也是民营企业在充满挑战的行业中取得成功的典范。刘汉元的创业路无不体现他实业报国、创新引领发展的基因;而通威跨界光伏的成功也是中国光伏行业从无到强的缩影。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继续领跑全球,通威集团和刘汉元将在推动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光伏翘楚的创新与实践-科记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