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图:李书福与俞敏洪在做线上直播

2024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新东方创始人、东方甄选CEO俞敏洪前往吉利集团的发源地浙江台州,在吉利汽车建造的卫星超级工厂开启了一场线上直播,两人围绕收购沃尔沃、开办学校培养内生人才以及卫星超级工厂等话题与网友展开互动。

此次安排在台州的直播,覆盖吉利造车27年成长轨迹中的关键节点,李书福作为白手起家的草根企业家,多次创业转型的经历,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批专注实业的企业家。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车企,吉利汽车从低价起家,通过海外并购,培养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走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可谓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

从照相到工厂

1963年,李书福出生于浙江台州一个农村家庭,初中一年级时,农村土地可以承包经营,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在李书福心中激起涟漪。

从那时起,李书福开始研究改革开放的系列文件、方针、政策。他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初中学业,开始规划着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19岁高考落榜后,李书福在父亲资助下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骑上家里的自行车,开启了创业生涯。他走街串巷,见人就问要不要照相,由于服务热情,照相质量也不错,第一年他就赚了2000元。

拿着自己的“第一桶金”,李书福升级了自己的业务,在家乡开了一家照相馆。由于资金有限,照相馆里的灯光、道具等所有设备几乎都是由动手能力极强的李书福自己设计、制作的。由于没有特种营业执照,经营照相馆近两年后,随着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李书福开始寻求新的机会。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克服台州资源短缺的限制,部分台州人进口国外旧机械、车床、家电等废旧物资,分类拆解成金属,台州的废旧电器市场相当发达。李书福自己钻研,从废旧电器零件中分离金属铜、金属银等稀缺材料,他关闭了照相馆,开始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这让李书福又发了一笔财。后来,由于技术难度不高,掌握金属回收技术的人越来越多,废旧零部件成本也越来越高,就这样,李书福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艰难转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的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家庭,李书福把目标放在了当时“三大件”之一的电冰箱上,在当时,冰箱是最热门的大家电,市场供不应求,李书福瞄准了其中的商机。

公司初创,没有土地更没有厂房,李书福只能租用街道的工房进行产品试制与研究。起初,工厂主业是加工销售异形铁片,后来为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李书福开始研究冰箱的核心部件——蒸发器。他专门跑到上海请教专家,经过近400个日日夜夜的研究试验,反复失败与总结,技术难关终于攻克,蒸发器造了出来。

解决了技术问题,李书福还面临土地厂房的问题,由于街道要发展工业,之前租用的街道工房被收回,李书福只能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找到路桥中学校办工厂,以校办工厂名义生产、销售产品。但由于校办厂紧邻教师宿舍,工厂加班加点生产,产生较大噪音,打扰了老师们休息,学校的老师们集体罢教,因此,学校要求厂房必须立即搬迁,工厂又陷入了困境。

天无绝人之路,这时,为发展乡镇企业,家乡的工办主任主动找到了李书福,在他的协调下,一个村的生产队仓库被李书福租下了作为厂房。在乡工业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李书福拿到了乡镇企业的营业执照,命名为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解决了厂房和资质的问题后,李书福开始大规模地招聘员工,扩大产能,研发新产品,又造出了冰箱冷凝器、过滤器等部件,不断拓展业务,由于技术过硬,成为了国内很多冰箱企业的供应商。

企业发展蒸蒸日上,但李书福并不满足,搞定了零配件生产后,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利润更高的下游终端产品,在当时,民营经济还未获得国家正式认可,电冰箱作为之前国家统一配售的商品,也没有政策落实。但李书福颇具魄力和胆识:国家虽然没有批准生产,但也没有禁止,既然是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那就先生产出来。

1986年,李书福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开始生产销售“北极花”牌冰箱。由于质优价廉,产品供不应求,“北极花”很快成为国内知名的冰箱品牌,公司还承接了许多冰箱企业的贴牌代工生产订单。在巅峰时期,北极花年销售额一度达到4000万元,成为了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二十多岁的李书福也成为了千万富翁。

好景不长,80年代末,为了整顿民营资本乱象,国家对电器实行定点生产,将没有列入定点生产名录的厂家,全部关停。1989年6月,国家颁布定点生产冰箱的企业名录,李书福的“北极花”冰箱厂未能位列其中。更糟糕的是,当时社会上充斥着“姓社姓资”的论调,李书福作为民营企业老板,“资本家”的身份变得极为敏感。

“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股东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惫,然后我把全部资产送给了乡政府。政府接管后,我虽然一夜回归无产阶级,但浑身轻松,就跑去上大学了。”对那段经历,后来的李书福回忆道。

1989年,李书福带着这些年赚下的资产离开了家乡台州,前往深圳大学学习经济管理专业。那一年,深圳GDP首次突破了百亿大关,深圳交易所进入筹备阶段,“三天一层楼”的奇迹正在发生,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给了李书福新的视野,在这里,他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

在深圳学习期间,李书福再次嗅到了商机,装修宿舍时,他发现一款镁铝曲面的进口装潢材料销量很好,但当时国内并没有生产厂家。1992年3月,李书福从送给政府的资产中回租一部分厂房,成立了黄岩县吉利装潢材料厂,首次使用了“吉利”这一名字,开始自己的第四次创业。

公司成立第一年,李书福就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价格便宜、质量过硬的装潢材料很快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家,甚至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李书福的汽车梦

装潢材料的生意又一次获得了成功,创业10年,李书福先后涉猎了许多并不相关的行业,之前的几次创业都由于门槛太低,自己作为先行者获得成功后,被他人快速介入跟随,加剧竞争。面对这种局面,李书福决定布局一个门槛更高,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行业,最终他选中了汽车行业。

汽车产业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制造汽车是高度复杂的产业:在技术上需要丰富的工业技术积累,在资金上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在政策上,以国营为主,民营企业无法获得生产资质。李书福决定,先从制造摩托车开始,逐步积累技术和资本。

当时,传统的中大型摩托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踏板式摩托车却被台湾和日本进口的产品高价垄断,李书福瞄准了这一空档。1994年,李书福研发除了踏板摩托车的发动机和车身模具技术,推出了吉利牌踏板摩托车,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研究生产踏板摩托车的民营企业。

在当时,生产销售摩托车需要相应的资质,李书福通过购买浙江临海濒临破产的鹿城摩托车厂,获得了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摩托车厂,这也算得上是李书福生涯中的第一次并购。

成立后第一年,吉利摩托就销售了6万辆,高峰时期年产达到30万辆,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出口到22个国家和地区。吉利是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看到吉利生产的摩托车供不应求,许多企业跟着学,几年间,全国出现了几十家摩托车公司,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此时的李书福已经把精力放在了转型生产汽车上,1994年开始,李书福组建了汽车项目筹备组,在公司内部选了几位接触过汽车制造的工程师,把新买来的奔驰轿车和送给高管顾伟明的红旗轿车交给研发团队,通过不断地拆解学习购买的汽车,系统研究汽车制造。

“在汽车行业内有一句话,你恨谁就叫谁去造汽车,当然我要造汽车,不是因为谁恨我,而是我自己的选择。”对于当时的李书福来说,造车不仅是出于经济考虑的决定,也是时代召唤下个人理想的选择。

1996年,李书福以扩建摩托车厂的名义,拿下了台州北部临海市的800亩土地,打算在这片土地上施展自己的造车野心。在这里,他建起了吉利汽车最早的厂区,设置了工厂区、生活区和学校区,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安聪慧负责主持工厂建设,安聪慧后来成为了吉利汽车集团CEO。同年,通过逆向开发,工程师们用拆下的零件拼接出了吉利的第一辆车“吉利一号”,迈出了了吉利汽车从无到有的第一步。

造车的技术有了,更大的难题摆在李书福面前,吉利汽车迫切需要一个“准生证”。“吉利一号”试制成功后,李书福高兴地开着它绕台州市区一圈,但很快被有关部门发现,以缺乏造车资质为由,吉利汽车被勒令停产。李书福开始四处奔走,他另辟蹊径地想到了一个奇招,1997年,李书福与已经停产的四川德阳监狱汽车厂合作,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获得了“6字头”客车的生产资质,利用政策的模糊地带,吉利可以生产两厢的“客车版轿车”,生产资质的问题暂时被解决了。

作为吉利的第一台试制车,吉利一号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配件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李书福清醒地意识到,吉利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制造出大型豪华车,他果断制定了吉利汽车的战略:做低端产品,打价格战。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汽车产能极为有限,市面上合资和国有品牌生产的汽车普遍价格昂贵,上汽大众的桑塔纳售价接近20万,即使是天津夏利生产的经济型汽车,售价也超过了10万元,高昂的售价让消费者望而却步,低价的入门级汽车有着广阔的市场。

李书福带着技术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发,1998年8月8日,吉利正式批量生产的第一款汽车“豪情”下线,然而,首批下线的100辆吉利豪情没有通过淋雨试验,密封性不合格,这意味着“豪情”不能合法生产,李书福悲壮地用压路机将量产下线的100辆车全部碾碎报废。1999年11月,吉利新豪情终于通过了淋雨实验,正式投产,吉利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批量生产家用汽车的民营企业。

李书福漫长的造车努力很快收到了回报,1600辆豪情在两个月内全部售出,2000年5月,吉利又推出了新车型美日,当年总销量超过了10000辆,吉利两款汽车的售价分别为5.8万元和6.58万元,均为全国各类轿车中最低。李书福的低价策略迎合了市场需求。

吉利汽车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然而,缺少轿车生产资质始终是压在李书福心底的一块石头,这意味着吉利随时可能因为政策的变化在家用车市场中出局。而且,当时的市场对三厢轿车的认可度普遍高于两厢轿车,对于当时的李书福和吉利来说,这是一条无法逾越的红线。

从2000年开始,李书福开始在各种场合频繁露面,增加曝光。2000年1月,吉利在广州组织了一场新品展示会,除了1300多名与会人员,李书福还邀请了几十家中央和浙江的新闻媒体,在会上他反复嘱咐记者们,强调吉利只有生产客车的资质,千万不要把吉利的产品称为轿车。此时距离1996年吉利浙江临海工厂建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为了完成从“客车”到“轿车”的跨越,李书福多次往返于浙江和北京之间,但屡屡碰壁。

2001年,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11月9日,中国加入WTO前夕,国家经贸委发布的第六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中,吉利榜上有名,获得了轿车的“准生证”。2002年初,吉利汽车开始实现盈利,全年汽车销量超过4万辆,李书福带领的中国第一家民营车企正式走上了腾飞的道路。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蛇吞象”并购沃尔沃

靠着低价策略,吉利迅速占领市场,2004年吉利卖出了10万辆车,2005年卖出了15万辆,销量一路高歌猛进。2000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以超过20%的速度逐年增长,成为了全球汽车市场中的一片热土,也是各大车企群雄逐鹿的战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2002年,天津夏利、吉利、长安铃木等车企纷纷降价,各大品牌持续数年的激烈价格战拉开了帷幕,汽车行业的暴利时代结束了。

此外,由于缺少自主研发能力,吉利的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供应商,2002年初,吉利新车预售前夕,供应链厂商突然变卦,上调了吉利购买发动机的采购价,李书福措手不及,虽然对方违约在先,但不接受涨价意味着新车上市暂停、工厂停产、4S店停摆,这样的代价显然是李书福无法接受的,无奈之下,他只能屈服。这件事让李书福下定决心解决发动机的技术难题,2002年,吉利自主研发的首台发动机下线,相比采购发动机,成本降低了不少。此后,李书福又投资数亿元,着手高端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的研发。

在积极布局技术研发的同时,吉利品牌口碑认可度低的难题始终困扰着李书福。2006年,随着零部件和钢材成本的上涨,李书福发现,吉利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少,他意识到,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过去产品价格低廉的优势正在成为吉利发展的阻碍,吉利迫切需要一场大转型,打破过去低端的品牌形象。

2007年,吉利宣布斥资360万元,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新车标,李书福对外宣布,吉利正在从卖的便宜转向技术领先,计划用3-5年时间进入世界500强。同年,吉利创办了国内第一所民办研究生院校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以培养车辆工程、企业管理、汽车营销专业高端人才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动作,吉利完成了市售主力车型的更新换代,通过品质升级,吉利彻底抛弃了4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来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作为重资产行业,汽车产业首当其冲,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增速也降至七年来最低,80%的国内汽车厂家调低了全年销售目标。

在汽车市场一片萧条的环境下,吉利的业绩却逆势上涨,2008年上半年吉利实现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21.7%,在保持业绩高增速的同时,2008年1-10月,吉利出口销量同比增长69.6%,全年销量突破了20万,在国内车企中的销量排名上升到了第九名。

面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大变局,李书福在危机中寻找着机会,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国内市场销售,早在2003年,吉利就已经开始布局全球,生产海外订单,随后在印尼、乌克兰、俄罗斯等地投资建厂。“吉利应该与中国所有的汽车品牌一起,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中国。”此时的李书福把下一个出海目标放在了欧美,他认为,只有杀入世界汽车工业的老巢,才能让中国汽车真正走向世界。

2006年,吉利布局在欧洲和美国建厂,此时的李书福意识到,欧美的安全和排放标准和国内存在较大差异,想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对车辆进行重新设计,这需要相当长的开发周期,而他已经等不及了。

“让吉利成为一个世界知名品牌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与一个非常成熟的品牌强强联合的话,这个过程将会简单得多。”通过海外兼并整合资源,在获得技术积累、助力吉利品牌转型的同时,也能快速打开欧美市场,开拓商业版图。终于,李书福的大胆想法被提上了吉利董事会的议程——收购沃尔沃。

1924年,沃尔沃诞生于瑞典。经过多年经营,逐渐发展成为北欧最大的车企。作为安全带的发明者,沃尔沃以安全和豪华著称,在全球汽车行业和消费者中享有良好的声誉。1999年,美国福特花费65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归于旗下的PAG集团。

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有了收购沃尔沃的大胆想法,911事件之后,石油价格长期处于高位,这让产品油耗普遍较高的美系车企销售陷入了困境,作为沃尔沃的老东家,福特从2002年开始陷入亏损。2006年,阿兰·穆拉利出任福特CEO,推出了One Ford战略,开始对旗下汽车品牌进行“甩卖”,陆续出售了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品牌,沃尔沃成为了PAG集团旗下仅剩的“独苗”。

2007年,李书福给美国福特总部写信,表达了收购沃尔沃的意愿,在同年的底特律车展上,李书福亲自前往美国,表示对沃尔沃感兴趣,但均遭到拒绝。2007年,沃尔沃销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46万辆,年销售额为150亿元,对于当时的吉利来说,收购沃尔沃无异于蛇吞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北美和欧洲汽车市场进一步走向萧条,福特的老对手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大美国汽车巨头先后宣布破产,无奈之下,福特只能弃车保帅,2008年12月,福特把沃尔沃摆上了货架,这个消息迅速吸引了李书福的注意,他和吉利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此之前,吉利已经成功收购了英国锰铜和澳大利亚变速箱制造商DSI,有了比较丰富的海外并购经历,对英国锰铜的收购让李书福获得了良好的海外商誉,收购锰铜还成为了吉利海外收购的“样板工程”,在后续的海外并购中屡次发挥着降低对方信任成本的作用。

过去的创业经历让李书福相信,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吉利内部,他组建了擅长投资并购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在外部,通过收购英国锰铜的中间人介绍,李书福在外部争取到了罗斯柴尔德投行、富尔德律师事务所、德勤会计事务所等国际知名中介机构的支持。

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约,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100%的股权,完成了在资本市场“蛇吞象”的壮举,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第一个拥有豪车品牌的车企,这场收购也被当时的媒体戏称为“中国农民娶了北欧公主”。

成功收购沃尔沃给吉利带来了大量的资源:包括10963项专利,10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系列平台,位于瑞典和比利时、拥有约56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的两大整车工厂和配套设施,3800名科研人员,以及李书福梦寐以求的豪华品牌沃尔沃商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然而,李书福首先要面对的,是并购后的公司运营和文化融合问题,这是所有海外并购都要面临的难题,此前国内企业的并购中就有过前车之鉴。2004年,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但因为文化融合问题和金融危机的打击,这次并购最终在2009年宣告失败,上汽的40亿美元打了水漂。

彼时的沃尔沃背着高额的负债,仅2009年,沃尔沃的亏损就达到了6.53亿美元,2010年收购沃尔沃后,吉利的负债从160亿飙升至710亿。

面对并购沃尔沃后的局面,李书福制定了双品牌战略,他提出,吉利和沃尔沃之间是兄弟而不是父子关系,二者相对平等,在生产线上也不共线。除此之外,李书福还给了沃尔沃从未有过的运营独立自主权。自成立以来,沃尔沃作为沃尔沃集团下属部门和福特集团下属品牌,接受集团管理,李书福第一次给了沃尔沃董事会管理实权和可支配资本。沃尔沃从一家主要依赖北欧市场的区域性公司,开始走向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三大主流市场。

2011年3月8日,沃尔沃董事会提出了全新的品牌愿景:“成为全球最具人文精神和进取精神的豪华车品牌。”同年,新CEO雅克布公布了沃尔沃复兴计划,包括打造SPA平台、投资中国和瑞典工厂、开拓中国市场等。2013年,沃尔沃中国工厂投产。2014年,沃尔沃耗资110亿元,花费4年时间打造的中大型车平台SPA平台开花结果,基于SPA平台的第2代XC90发布。SPA平台在设计时就适配了全新的发动机、混合动力和纯电方案,从2015年开始,沃尔沃推出的中大型车均来自SPA平台。

2015年,沃尔沃全球销量重回50万大关,2019年全球销量突破70万,创造了沃尔沃造车历史上的新高。2021年,沃尔沃在瑞典成功上市,市值高达180亿美元,是当年18亿美元股份收购额的十倍。

在推动沃尔沃复兴的同时,李书福着手从“面子”和“里子”两个方面对吉利品牌进行改造。

2011年,李书福找来了沃尔沃前副总裁、前设计总监彼得·霍布里,在霍布里的主导下建立了吉利设计中心,构建了吉利汽车家族的设计语言,把现代化的汽车设计流程引入吉利,家族化的设计,让吉利的产品在外观上更具质感和辨识度。

2013年,吉利中欧研发中心(CEVT)在沃尔沃的老家瑞典哥德堡成立,在组织架构上,CEVT和沃尔沃、吉利汽车并列,直属于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研发中心成员由沃尔沃和吉利的工程师共同组成,联合研发,共担费用,共享成果。

CEVT被称为吉利进入国际一流车企的支柱,在产品研发方面,CEVT涵盖了吉利未来所有产品的开发战略,从底盘、动力总成到采购、质量管理,CEVT均有涉猎。李书福请来了前萨博汽车研发执行总监方浩瀚担任CEVT的CEO,CEVT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基于沃尔沃SPA架构,研发用于中小型车开发的CMA平台,供吉利和沃尔沃共同使用。

2016年10月,领克品牌在德国柏林亮相,2017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有限公司、Volvo汽车集团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领克品牌成立之初,就面向国际市场,定位年轻运动时尚,被寄予了吉利进军欧美汽车市场的野心。2017年11月,领克品牌的首款产品领克01上市,领克01是首款基于CMA平台开发的车型,随着领克的产品序列逐渐形成,吉利汽车家族对不同价格区间的布局已经完成。强大的技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加持下,吉利先后推出了多款惊艳的产品,2017年,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突破124万辆,登上了自主品牌销量冠军的宝座。

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创造了双赢局面,堪称全球汽车并购史上的成功典范,被收入多家全球著名商学院的案例库。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

对于李书福来说,并购沃尔沃只是吉利构建自己汽车版图的一环,利用多年海外收购积累下的良好声誉和丰富经验,吉利利用并购方式持续在海外开疆拓土。

2017年,历时五年谈判,吉利成功收购马来西亚国牌汽车宝腾,为打开东南亚市场创造了绝佳条件。与宝腾一起到来的,还有著名超跑品牌路特斯,2024年2月,路特斯登录美股纳斯达克,市值超过70亿美元,成为了吉利集团旗下第七个成功上市的品牌,在招股书中,路特斯瞄准了豪华纯电动汽车市场的供给空缺,计划进行全面的电动化转型。

2018年,吉利在中国车企出海的历史上首开先河,通过纯粹金融手段收购了戴姆勒公司9.69%的股份,成为了戴姆勒集团最大的单一股东,股权带来的公司话语权给了吉利和戴姆勒合作的机会。2019年3月,戴姆勒集团宣布将奔驰旗下小型汽车品牌smart的50%股权出售给吉利,纯电化的smart系列新车型将基于吉利浩瀚架构,由双方合作研发生产。

2022年9月,吉利收购了超豪华品牌阿斯顿·马丁7.6%的股份,2023年5月增持到17%,成为了阿斯顿·马丁的第三大股东,在全球超豪华车市场继续拓展着自己的商业布局。

在吉利稳步发展的同时,在政策支持和油价上涨的助推下,新的行业趋势正在酝酿,2020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 5.4%,2021年,新能源市场迎来爆发,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14.8%,电动化成为了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行业大势。

随之而来的是行业格局的变化,各家造车新势力百花齐放,从2021年开始,押注新能源、在电动化转型方面走在前列的比亚迪成为了新赛道的领跑者。2020年,比亚迪乘用车的销量只有42.7万辆,不到吉利汽车同期的三分之一,随着新能源市场的爆发,2021年比亚迪销量猛增到74万辆。

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7.6%,2023年进一步增长到31.6%。比亚迪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市场机会。2022年4月,比亚迪官宣停产燃油车,同年销量狂飙到186.9万辆,从吉利手中夺走了自主品牌销量冠军的桂冠,2023年全年销量进一步增长到302.4万辆,创下了中国汽车品牌历史最高的销量纪录,拿下了中国汽车年度销冠、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还成为首家进入世界年度销量前十的中国汽车企业。

相比之下,吉利的新能源转型的动作略显迟缓,早在2015年,吉利就发布了“蓝色行动”,提出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90%以上。但最终,该计划仅仅推出了几款油改电车型,草草收场。2023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之年,新能源渗透率达到31.6%,吉利汽车2023年全年累计销量为168.65万辆,同比增长约18%,创历史新高的同时保持了较高增速,但和比亚迪之间的销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不过,收购沃尔沃后建立起的强大研发能力还是让吉利迅速跟上了步伐,2020年9月,吉利集团正式发布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同时基于该架构的首款纯电豪华轿跑概念车——领克 ZERO concept 首度公开亮相。2021年4月,基于SEA浩瀚架构开发的首款量产车型极氪001上市。从2021年开始,极氪、smart、吉利银河等吉利旗下品牌有多款基于浩瀚架构的新车型将陆续投放市场,吉利的电动化智能化科技化转型正在全速推进。2023年吉利集团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48.7461辆,同比增长48%,增速远高于燃油车型。

2018年,吉利集团旗下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时空道宇于2022年6月和2024年2月发射了两款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未来将针对自动驾驶等出行场景,为吉利集团旗下汽车产品提供车载卫星通信和高精定位信息服务,成为吉利智能化建设的基础设施。

进入2024年,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在公开场合表示,吉利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汽车”。在整车企业布局方面,吉利和大众汽车集团都采取了多品牌战略,吉利控股集团现在已有多达11个品牌。

在新能源浪潮下,即使是大众集团,也不能独善其身。2023年,在国内汽车销量大盘增长12%,产销量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大众集团在华销量同比增长仅1.6%,面对销量疲软的态势,大众集团也不得不主动求变,2023年大众集团旗下大众、奥迪品牌先后宣布与小鹏、上汽智己在电动化车型开发方面展开合作,拥抱电动化趋势。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吉利集团要成为大众汽车,要跨过的障碍和挑战还有很多。

目前,吉利集团正在加大科技投入,吉利在全球有近两万名研发工程师,每年投入数百亿元研发费用,找到了自己的技术路线。在行业变革的窗口期,重研发、多元化的战略指导下,吉利的商业版图还在不断拓展,李书福的草根传奇还在继续。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万字长文|吉利李书福汽车帝国:要做新能源时代的大众汽车?-科记汇

科记汇|张子鹏 newsmedia007

----------------------------

(科记汇,财经、科技先锋,资深内容团队,三十家网络平台同步。不保证以上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所涉标的不做任何推荐,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